新闻伦理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2007年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综述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新闻伦理类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关于2016年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综述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新闻伦理及新闻记者及广播电视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新闻伦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3;新闻理想是树立是新闻自律的重要条件.郑保卫认为树立远大新闻职业理想,坚持科学新闻专业理念,遵循基本新闻职业规范,善于理性把握自己,是新闻工作者确立正确荣辱观,恪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条件.[35]结合时代要求,有人提出知荣明耻是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核心,必须把“八荣八耻”的基本精神引入到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建设中来.[36]有人认为新闻“德治”在向我们召唤,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学习、饯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在当前显得特别重要.[37]有研究对建立完善的新闻自律监督机制提出了具体意见:一是建立个人职业道德自律档案;二是建立和完善新闻事业社会联合征信系统;三是设立新闻道德自律评价制度;四是实行奖惩制度,加大奖惩力度;五是成立专门监督机构;六是建立新闻从业人员淘汰机制.[38]二是构建社会监管系统,强化他律约束.有研究者认为,新闻道德的弱化,仅靠传媒界的自律效果并不理想,在媒介的道德拯救中政府和社团组织大有可为.首先,政府可将媒介产品生产中的道德共识上升为法律法规,同时,政府应资助研究与传媒道德有关的课题,并以研究结论为依据完善相关立法;其次,针对市场化以后传媒业的“注意力经济”的特点,政府应扶持在民间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对媒介活动进行舆论监督和“注意”施压,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能有合乎道德的媒介活动.[39]在政府的具体措施上,传媒的健康发展,取决于政府的规则、社会对媒体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以及各种评估监督机制的建立等.[40]在法律和制度约束上,有学者指出,新闻道德的法律化也是解决自律规则局限性、遏制低俗化现象的一条出路.[41]另外,有研究指出,通过制定措施提高“造假成本”,如建立假新闻举报制度,建立新闻造假者“黑名单”,建立利益倒追机制,可以遏制虚假新闻.[42]
三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精神.多年来,我国新闻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很大的缺失,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新闻从业人员角色意识差,职业道德严重缺失.有研究强调,我们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除了在课程体系中切实加入新闻道德和新闻伦理的课程,还要要求各专业课老师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讲课当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43]新闻教育创办的动因和宗旨,一开始就包括了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44]在新闻理想和伦理教育上,要切实落实教育理念,融理念于新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设置新闻伦理课程,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加入新闻职业理想和新闻伦理的教学内容;重视师资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45]
综上所述,2007年的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尽管精彩纷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现实导向的媒介批评居多,理论导向的学术研究较少,真正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创新的研究凤毛麟角.其次,在原因分析和问题的解决之道上,多数研究停留在思辨、呼吁、理想建构层面,研究较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在国外经验、伦理哲学、政策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虽已经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但还有待新的突破.
注释:
[1]童兵,《万万不可忘记的职业祖训》,《青年记者》2007年11月;郑保卫,《加强道德修养担负职业责任维护新闻真实――从“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谈起》,《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8期;杨进亮,《假新闻为何屡屡破“关”而出》,《青年记者》2007年9月;陈洪波,《从“纸馅包子”看虚假新闻的防范》,《青年记者》2007年9月;彭伟步,《问题在“馅里”,当从“馅”入手》,《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10期;孙肖波,《如何为市场化中的新闻道德疗伤――掰开“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青年记者》2007年11月.
[2]贾亦凡等,《2006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07年第1期.
[3]康来成,《从“06年十大假新闻”谈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的缺失原因》,《新闻知识》2007年第2期.
[4]《广电总局的“禁播令”》,《青年记者》2007年10月;时统宇,《坚守社会责任是中国电视的第一要务》,《视听界》2007年第5期;张波,《媒体"低俗风"形成的原因及对策探析》,《新闻界》2007年第4期;王太华,《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抓紧抓好抵制低俗之风工作》,《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5期;强毅等,《树立媒体社会责任感抵制广播节目低俗化》,《新闻战线》2007年第7期;胡占凡,《明确要求努力做好2007年抵制低俗之风各项工作》,《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5期;郭镇之,《让低俗无处容身》,《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12期.
[5]白剑峰,《“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5期;尹之,《如果李毅中来回应“茶水发炎”事件》,《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5期;肖畅,《“茶水发炎”事件并不存在媒体误导》,《新闻爱好者
新闻伦理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本文网址 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867919.html
[6][34]陈力丹,《目的正当可以不择手段――歪理》,《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6期.
[7]郭镇之,《假暗访引出的真教训――简析“纸馅包子”案》,《新闻战线》2007年第10期;杨军,《隐性采访应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新闻实践》2007年第5期;邹军,《新闻暗访:道德困境中的两难选择――“茶水发炎”事件引发的思考》,《新闻记者》2007年第6期;杜志红,《论“隐性采访崇拜”――关于“纸箱馅包子”事件的一个考察视角》,《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9期.
[8]汪凯,《脸面何存?――对〈生活新报〉一则头版图片报道的探讨》,《新闻记者》2007年第6期.
[9]陈力丹等,《如何处理新闻中的血腥、灾难、痛苦画面――传媒图像伦理规范初探》,《新闻记者》2007年第2期.
[10]陈俊妮,《“一个基本原则:新闻照片必须讲述真实”――美国《托莱多刀锋报》摄影记者造假事件的思考》,《新闻记者》2007年第8期.
[11]程德安,《作品修改权和新闻真实性的冲突》,《新闻爱好者》2007年1月.
[12]陈力丹等,《规范传媒的庭审报道》,《当代传播》2007年第2期.
[13]杜永利,《“迷路”的媒体――介入式报道的负面效应和正确使用方法》,《声屏世界》2007年第9期.
[14]唐远清,《“慈善”名义下的“舆论绑架”――2006年媒体点名向公众人物募捐报道的反思》,《新闻记者》2007年第3期.
[15]谭诚训,《农民
新闻伦理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2007年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综述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