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传播学与公共关系学之比较相关毕业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传播学类有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传播学与公共关系学之比较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传播学及公共关系及新闻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传播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26412;身就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学生应该选择相关的核心课程,学生需要有宽广的知识背景.”为了厘清与传播学门间的关联性,公共关系学者黄懿慧就曾经以台湾90年代144篇公关论文为样本,针对「公关论文是否来自传播系所,或刊登于传播类期刊」问题进行内容分析,结果显示,公关论文出自传播系所或刊登于传播类期刊者为三成八(38%,55篇),另有62%(89篇)论文来自非传播领域.进一步分析六成二的非传播领域的论文则发现,其中有62%(55篇)来自管理/行政领域、15%(13篇)来自教育学门,另外两成三出自其它领域.就其中90篇博、硕士论文进行分析,出自传播领域科系者仅占二成四(22篇),出自非传播系所之论文数高达七成六(75.6%,68篇),企业管理、教育与公共行政为主要来源(黄懿慧,2003,p.13).这项研究发现,与美国学者PasadeosandRenfro从“公众”(或称利益关系人)的角度解释学门之间的关联不谋而合,即在学门接口上,“内部公众”是管理领域研究的重点,而“外部公众”是营销探讨的核心.不过,黄懿慧也指出,公关论文虽然似以管理学门之硕博士论文为主,但论文发表则以传播学门为主要领域,特别是与广告之关连性最强.
另外,从美国的公共关系课程的设计上,也可一窥传播学所占的分量.“国际公关协会”(IPRA)在1990年进行了一份相关的研究,将公关课程概念化,称之为“教育轮圈”,最核心的部分为“公关理论与常规”、外圈为“传播相关课程”,最外围则是“素养教育”.Miller&Kernisky与美国国家传播协会(NCA)大学传播整合小组(根据传播系中的公关教育提出三模式(包括主修、系列课程或集中课程),这些模式是以传播为背景的前提之下,由小组成员根据十项原则(例如:使用多重通路来传递修辞信息,在各式各样的社会脉络之中,运用理性沟通,包括谈判、冲突管理与解决,是根据组织沟通的原则及大众传播的原则)所发展而出的,即:巨观方式的整合式模型、微观方式的核心六课程模(Miller&Kernisky,1999,p.87).这些课程上的设计,都离不开以传播学为基础,再加上公共关系的核心课程,并辅以相当大比重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若以中国传媒大学公共关系本科教育为例(见表2),该系是“以传播学为基础,以广告学为参照,同时突出公共关系学科特点”的教学和科研发展道路.该校公共关系系齐小华教授认为公共关系的实践和学科知识体系离不开作为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播学提供原则性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引、支持和检验系统.中国传媒大学公共关系本科的课程设计上,有关传播的课程包括:传播学、传播心理学、口语表达、传播法、传播战略管理.对照美国公关核心六课程模式:公关概论、公关案例研究、公关研究测量与评估、公关写作与制作、公关计划与管理、公关活动.除了公关概论、公关文案写作、公共关系实务三门课与六课程模式其中的三门相同外,其它如:公关案例研究、公关计划与管理可能可以对应公关媒介应用、传播战略管理,或者选修课中的公关专题活动研究.不过,有关公关研究测量与评估则无相对应的课程,类似的课程为广告调查或选修课市场调查与预测研究.另外,美国在公关核心课程之外,都要求公关实习课程的训练,说明实际经验与技能的培养需要在本科教育中落实.
三、中国的传播教育与公关教育
从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的自由的讨论至十九世纪出版自由理论的确立,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马克思传播理论是在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开展,而毛泽东之新闻理论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就是党报理论.
在开展公关教育与传播教育的比较前,必须先描绘中国的传播教育(不含港、澳、台)的发展与定位,才能够精准的标志出公关教育的位置.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700多所设立传播学专业,约占四分之一;而中国大约1000所大学,有100多所设有新闻传播院系,仅占约十分之一,且大部分是最近十年建立起来的(张国良,1999,p.137).
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有着自身的特点,统一由国务院专属机构和教育部管理.除了传统的文、史、哲、理、工等一级学科之外,还有相对应的二级学科,再次之,还有专业方向或研究方向.学科能否被列入专业目录,或学科专属于那个级别,成为学科发展和建设社是否的到承认以及学科高下之分的重要指标.
从50年代开始的几十年间,新闻学在中国属于“二级”学科,这和新闻专业本身强调“实务”取向,突出应用性以及新闻教育的中国特色是紧密相关的.而传播学从1956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主办的内部刊物《新闻学译从》引入中国为起点,1957年到1977年这20多年间,因政治的因素而呈休眠的状态,1978年重新启动,直到1985年为传播正式发展的第一阶段,传播学在中国大陆得到了初步的普及(张国良,2006,p.14).根据暨南大学新闻系教授吴文虎的分析表示,中国传播学研究在80年代获得较好的发展的原因有二:一来是国内改革开放后的需要;二是传播学在国际上锋头甚健,它和社会学、心理学等新兴社会科学一起,同时被引进与发展.观察二十年下来,总结而言为“引进较易,吸收难,应用更难”(吴文虎,1999,p.279).而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明安香的说法:80年代以前,中国对于西方的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碍于当时的条件,比较零散,也会产生影响」.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播学才正式传入中国(明安香,1999,p.1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现传播学研究室)在张黎主持下,编写《传播学(简介)》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这是中国(不含港、澳、台)第一本关109
于传播学的著作.继而,有关传播学是要搞大传播学或小传播学也得到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广泛的讨论,前者强调必须要建立一门广义的、宏观的传播学,以沟通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横向联系,后者则认为只需要建立一门狭义与中观的传播学,以免混淆与其它社会、人文科学的区别界线(戴元光,2001,p.101).
传播学真正进入学科建设全面繁荣时期是在1992年之后,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传播学列入博士、硕士专业目录,由此,传播学的学科地位在中国得到承认,并与新闻学并列为“二级”学科,然后将新闻和传播组合成一级学科,传播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得以确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折衷的结果,传播学和新闻学终究暂时无法各自“独立”,事实上,这个结果为中国的传播学如何处理与新闻学的关系,埋下了一个伏笔(韩纲,2002,p.112).事实上,中国的传播学一开始就隶属于新闻学,而新闻学又是依附中国文学.这样的从属关系,限制了传播学的研究、教学广度与深度,但近年来新一批年轻传播学学者的出笼,让传播学的研究题材逐渐多元.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陈培爱指出,“90年代以来,传播学研究显然扩展了新闻学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在传统的报学领域,而涉及到广告、公共关系、民意测验广播电视等方面”.(陈培爱,1999,p.127)而传播学中有三个分支,人际、组织与大众,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表示,在美国的学术环境,三个分支皆很发达.在中国,传播学者多是受到新闻教育出身,自然关注大众传播受众,人际传播学的研究较为薄弱;组织传播学由于更广泛地结合管理学,所以研究还算丰富,只是研究管理学的人,未必都有明确的传播学意识(张国良,1999,p.137).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系副主任刘建明则对于传播学有着与其它学者不同的论调.他表示,“传播学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如果有一个传播学专业的话,培养的人才就对任何工作都不会做,因为他学不到专门化的知识和操作技巧.所以,传播学只能是一们基础课程,而不能设立一个专业”.(刘建明,1999,p.72)他更大胆建议,传播学应该建立分支学科,分解到各专业领域里,称为传播学的“细化”.
学者们多元的观点,使得传播学与社
传播学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传播学与公共关系学之比较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