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传播学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传播学与公共关系学之比较相关毕业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传播学类有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传播学与公共关系学之比较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传播学及公共关系及新闻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传播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会、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为何?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交流的内容、手段、效果的一门多科性的综合学科.传播是一个“公共租界”,已有的传播学理论,多由其它学科所引进(戴元光,2001,p.101),例如: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以中外新闻史教育及研究而着称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丁淦林曾在《2004年中国传播学论坛》对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教育作了高屋建瓴的回顾、剖析与展望:“老道圆通的新闻学教育、涉世未深的传播学教育”;“尚欠规范、略显混乱、培养计划不全面、基本建设不完备、教师队伍不足、定位模糊或脱离于实际”;“新闻传播教育要划清界限:以实务为中心还是以理论为中心”、“从事新闻史研究要有批判视角、忍耐寂寞、深入透析的精神”.


该文转载于: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867939.html

中国从实行改革开放至今,传播学的发展非常快速,主因是1)社会环境宽松,2)传播学本身具有交叉性特点,包容性强,3)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对传播学的科学态度和学术勇气推动了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系统了解、认真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的十六字方针,反应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希望通过传播学的引进,丰富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期盼(戴元光,2001,p.105).当然,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少,传播学者张国良指出:我国传播学科背景的单一限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其中还包括方法训练的不足,其次,传播学者的外语能力总体不强,这会阻碍第一手阅读及吸收外文原典和前沿文献的内容,再者,我国传播学界联系理论与实际的意识不强,因此,理论对于实际的影响也会打折扣.

展望传播学的前景,学界的共识是:传播学与新闻学形成了互补、互动的关系.新闻学重视写作、编采与评论等新闻业务的操作,而传播学更注意传播理论、方法论和实务的传授(张国良,1999,p.137).中国的传播学本科教育(不含港、澳、台)的试点从2002年才开始,意味着由过去以培养单一新闻人的方向将更扩大到培育了解传播、适合各行课业的传播人才.在传播的研究题材也更加开阔,包括:国际传播、网络传播、媒体治理等可以响应现实问题的主题.由于传播借镜许多的社会科学为基础,不论在科研及教育上,还需要更深入的吸取有关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精华,最好可以再辅修其它学门的课程,并加强素质教育(骆正林,2006,p.73).

由于传播学的脚步才刚站稳,做为与传播学高度相关的公共关系学门,或是许多学者视为二级学科的公共关系也遇到与传播同样的学科定位问题,原因在于,公共关系的发展远比传播更为晚(仅有百年历史),学科中的理论基础仍在形成当中,不仅大量地借用传播学的理论,同时还向管理学、其它社会科学借镜,交叉学门的学科特性十分明显.其次,职业社会学在讨论“专业性”(professionalism)时,主要有三个取向,分别是从专业属性、专业形成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专业表现来定义“专业”或“专业性”(Torstendahl,1990,p.44).公关学者FrankW.Wylie提出公关专业应有四项基本要素:1.明确的学术知识体系,2.完成一般标准的与指定的研究所课程,3.由政府考试及发证,4.由政府授权单位监督,并对从业人员之行为具有约束力.从专业属性、表现、发展过程等面向来看,公关职业确实具备某些条件,因此公关业即使不被视为是专业,至少也是Barber(1963)所谓之“边缘或浮现中的专业”.不论学科或作为专业本身,公共关系都还是在“发育期”,不论教育者或从业者都应该给予高度耐心,不要躁进,客观的看待这门新兴学科.

在中国(不含港、澳、台),当前正式的公共关系高等教育是自21世纪才开始,截至2006年6月,全国仅有三所学校开设公关本科专业,其它新闻传播或行政科学系,多将公共关系做为单一的一门课.至于研究所试点的开始也是近三年的事.多数公关教学仍以知识教育为主,培养的学生还不能真正满足专业公关公司或企业在公共关系技能方面的要求(何春晖,2002,p.2),师资与教材也待突破.理论研究方面还停留在纯理论研究方面,缺乏对公共关系基础理论的实证研究,以及对公共关系技术的深入研究.展望前景,由于中国入世、社会的开放、经济的繁荣以及传播科技的发达等因素,给予发展公共关系学相当多的机会,教育者应当加强对外交流,参考先进地区的教学、科研经验,深化教学及专着的内容.同时,掌握公关实践的需求,师生皆需多走出去(进行行业交流、跨学科学习等),同时也引进来(引入给予公关养分的学者专家、科研成果等).从业者应该把握趋势,掌握公共关系的菁华与功能,适时发挥其“小兵立大功”的关键角色,把握公关诚实正直、以社会利益为考虑的职责,才是公共关系学门发展的基石.

注释:

[1]Pasadeos,Y.,&Renfro,R.B.Abibliometricanalysisofpublicrelationsresearch[J].JournalofPublicRelationsResearch,1992,4167-187.

[2]Doerfel,M.,&Bart,G.A.Asemanticworkanalysisofthe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J].HumanCommunicationResearch,1999,25(4),589-603.

[3]黄懿慧,台湾公共关系学及研究:1960-2000年之回顾[J].广告学研究,2003,2013-50.

[4]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81-82.

[5]McQuail,M.最新大众传播理论[M].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013.

[6]McQuail,M.最新大众传播理论[M].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047.

[7]秦俐俐,组织传播─源起、发展与在台湾之现况[J].新闻学研究,200063137-162.

[8]苏蘅,人际传播理论及研究:一些回顾.新闻学研究,198128263-277.

[9]黄懿慧,西方公共关系理论学派之探讨―90年代理论典范的竞争与辩论[J].广告学研究,1999121-37.

[10]黄懿慧,台湾公共关系学与研究―1960-2000年之回顾[J].广告学研究,20032013-50.

[11]Miller,D.P.,&Kernisky,D.A.OpportunityRealizedUndergraduateeducationwithindepartmentsofmunication

[J].PublicRelationsReview,1999,25(1):87-100.

[12]张国良,复旦传播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A],见袁军、龙耘、韩运荣,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37.张国良,中国传播学的兴起、发展与趋势[J].新闻与播,2006,214-18.

[13]吴文虎,「本土化」的关键在于结合中国的传播实践[A].见袁军、龙耘、韩运荣.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79.

[14]明安香,传播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A].见袁军、龙耘、韩运荣.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4.

[15]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1.

[16]韩纲,差异与融合:以中美高校专业划分与课程设置看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学三者之关系」[A].见张国良、黄芝晓.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12.

[17]陈培爱,关于广告学与传播学研究的讨论[A].见袁军、龙耘、韩运荣.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27.

[18]张国良,复旦传播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A].见袁军、龙耘、韩运荣.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M].北京A

1 2 3 4

传播学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传播学与公共关系学之比较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

新课改政治论文

政治获奖论文

政治论文1500字

大学生政治论文

政治学专业毕业论文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政治论文600

政治哲学论文

八年级政治论文

初中政治论文发表

传播学与公共关系学之比较(3)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