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播学类论文范本,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传播学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传播学及新闻学及新闻传播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传播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才因为供大于求而无法对口就业,另一方面是相当多的媒介就业机会向其他专业开放.这里,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无法应对社会的需求与挑战,当代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反观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奉行的却是规模适量控制的道路:全美国目前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学校二百余所,每年招生数四千人左右,总体规模和比例约占我国的十分之一;除密苏里、哥伦比亚等少数几所大学外,绝大多数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在学科排列位置上均落在文、史、哲、经、法学等之后,同我国的现状呈明显反差.[12]要之,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从发展战略上说,走的是揠苗助长、虚张声势、寅吃卯粮、杀鸡取卵的道路,距离误国误民误教育已然不远.过度饱和的竞争,以及市场秩序的紊乱,导致了教育本位的失却.新闻传播教育对于社会的贡献值正在迅速降低,学科发展将逐步丧失其赖以立足的土壤,在此基础上奢谈任何一种学术本位的理想,都只能是梦想.
三、教什么与如何教?
关于基本问题C,新闻传播学如何开展教学?例如:究竟应该侧重于通识教育还是专才教育――理论上说,答案并不复杂:基于通识教育,服务专才教育.但是实施起来,却又绝非易事,甚至,迄今为止,新闻教育界对于通识教育还是专才教育的思考,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即将谈到,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改革内涵还不仅仅是“通识”二字所能概括.
通识教育(liberaleducation),或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一般认为其概念发源自19世纪或20世纪初.经过上百年的演变和进化,通识教育从内涵上现已成为人文传统教育、博雅教育、跨领域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复合体.其中,自由与人文传统教育、博雅精神与公民素质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其目的都在于自由精神的培育与公民素质的培养.在西方政治中,媒介的一大功能就是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包括政治兴趣的提高、媒体接触水平的提高、政治信息的非正式传播、政治参与能动性的调动、专家意见的传播.[13]凡此等等,都与意识形态教育及教育的意识形态有关,在中国新闻教育界,这无疑也意味着新闻政策与教育体制的挑战.
至于跨领域教育,意在让学生接触大量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范围宽广全面,因此在深造或专业学习、专业就职等方面会拥有良好的基础、丰富的选择空间.在美国,早在施拉姆之前,新闻教育是职业教育、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讨论与争议就始终存在.陈昌风曾从美国3类主流的新闻与传播教育模式中,分别抽取一个院系研究其课程设置、办学方向及特色,其结论为: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从最初重视人文学科基础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传统模式,历经历史变迁,逐渐融入社会科学研究,重视跨学科发展,内容由窄渐宽,培养目标由专才而变为通才.典型的例证为:1920年代开始,威斯康星大学新闻系开始挑战密苏里式的职业训练模式,其创始人布莱耶(WillardG.Bleyer)认定新闻教育应当包括一整套的知识,应当给学生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一部分新闻方面的技能训练.他的课程设计成为全美大多数新闻学院的基本蓝本:在四年制新闻本科的课程中,新闻学的课程只占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应当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历史和英语等内容.[14]
从大学理念上看,跨领域教育与通识教育是近义词.从内容角度说,通识教育意在“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15]就此考察美国当下新闻传播教育课程设置情况,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2004年度重大项目《中外传播教育比较研究》课题组的专题报告:美国新闻传播院系的课程“新字头”、“传字头”的课一般约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余在通识教育和素质培养的理念下所设课程皆为文、史、哲、经、法等.[16]事实上,通识教育和素质培养不仅仅是教育变革的主动方向,也是被动于新闻实践对于人力资源要求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内主流媒体招收毕业生日益趋向多学科方向.在1980、90年代,各媒体招收毕业生,一般首选的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所谓“科班出身”,不得已才招收文、史、哲.新世纪以来,随着传媒业快速专业化,传媒业招收的毕业生趋向其它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尤以金融、经济、法学、管理、电脑等专业的学生受欢迎.比如,中国三大财经报――《第一财经日报》(上海)、《经济观察报》(山东)、《廿一世纪经济报道》(广东)5年来只招收不到10名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其余95%均为金融、经济、法学等专业.[17]了解了这一点,或许即可对通识教育和素质培养之与新闻教育的关系会有一个深刻明晰的印象.观察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识教育和素质培养自始至终停留在口头上,多年来,课程表仍然由大量的所谓公共基础课、新闻传播学专业必修课所占据,而其教学效果却颇多不如人意之处.
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是什么?正确的回答理应包括以下观点:先有通识教育,而后才可能有真正的专才教育;专才教育的内容依不同人才培养的目的而定;专才教育也不是以理论为主导的本科教育,而是应该强调实践性的实务训练.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另一个关 键 词:实践化教学.这是一个所有教育界人士耳熟能详的关 键 词,但也是最为教育管理者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从根本上忽略的关 键 词.前述所谓新闻传播教育在“术”的层面上的重大缺陷,即是注脚.而解决之道,大率在于实践化教学.没有实践化教学,学生也就谈不上具备童兵所谓“复合型人才”、“广泛的知识和实际运作能力”的结合.
但是,纯粹以实践教学、实务教学为主导,对新闻学专业的教学效果而言,也存在着低端化的陷阱.如前所述,新闻学教育的理想是培养高水平的文化创造阶层和文化传播阶层,并保证未来一代新闻人应有的文化精英地位,但目前的现实情况如何?我们的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闻工作者,但大多是低端意义上的“媒介工人”.随着传媒业竞争加剧,成本上涨,收入下降,新闻工作的条件逐渐恶化,与此同时,新闻机构对大学毕业生所提出的就业要求越来越苛刻,而工作性质越来越倾向于劳动力密集型.“所谓工作条件恶化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在校学生到媒体的实习期很长,许多媒体要求学生至少有半年实习期,名曰“考察”.实习期间分文不付,而且不保证录用.媒体的录用签约一般在四、五月份,离学生毕业只有一、二个月,一旦媒体不录用,学生很难找到工作,因为其它行业的录用时间都已过去.很多学生在媒体顶岗工作一年甚至一年多,到头来媒体可以一个也不录用.二是录用以后,基本没有正式编制,媒体可以随时让你走;工资、待遇“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报酬不高,而工作量极大,一天工作12小时家常便饭,记者编辑都称自己是“新闻民工”,工作半年、一年而辞职的为数不少.”[18]
显然,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媒介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之外,还与前文所述的新闻教育的“超生”成风、形成市场相对饱和有关.这也是本文呼吁新闻专业的培养规模必须大力紧缩的动因.而除此之外,新闻学教育也要正视一个事实
关于传播学类论文范本,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