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方面论文范本,与儿童收养中的心理学问题相关毕业设计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儿童方面毕业设计论文,关于儿童收养中的心理学问题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儿童及养父母及心理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儿童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响儿童的词汇量.Croft等(2007)在对收养儿童言语智商和非言语智商发展的研究中发现,没有经历机构寄养或极度剥夺、收养年龄小于6个月的本土收养儿童,分别在6岁和11岁时,无论是言语智商还是非言语智商的得分都能达到普通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以上两项研究反映出收养年龄较小、未经历极度剥夺环境的儿童在言语能力方面能得以正常发展.2.3 收养儿童的人格发展
2.3.1 收养儿童的自尊水平
Juffer和VanIJzendoorn(2007)对88项被收养者的自尊水平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收养者(n:10,977)与未被收养者(n等于33,862)的自尊水平并无差异,其中有三项研究(n等于300)还显示被收养者的自尊水平高于未被收养者.在收养儿童这一群体的内部比较中,收养年龄并不是自尊水平的影响因素:收养年龄小于l岁与大于1岁的被收养者之间的自尊水平无差异;有过被收养经历的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与同龄的未被收养者之间的自尊水平无差异;跨国收养儿童与本土收养儿童的自尊水平亦无差异,收养儿童自尊水平发展的良好态势可以解释为收养为养子女提供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一一充满刺激的生活环境,养父母及社会的关心与支持,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氛围等,可以缓减儿童早期经历的风险刺激,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心理复原力.
但另一项对收养儿童自尊水平研究的结果呈现了收养儿童中某一子群体不同的自尊水平面貌,Passmore,Fogarty,Bourke和Bake~Evans(2005`选取100名有过被收养经历的成人和100名未有过收养经历的成人,比较二者自尊水平是否具有差异,结果表明有过被收养经历的成人自尊水平低于未有过被收养经历的成人.但在这项研究中,被收养者并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还可分为与亲生母亲重聚和没有重聚的两个子群体,于是研究者分别比较两者同普通成人的自尊水平后发现:与亲生母亲重聚的成人,自尊水平低于没有重聚的成人和普通成人,前者报告低水平的母性关怀和高水平的过度保护;与亲生母亲没有重聚的被收养者,自尊水平略低于普通成人,但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研究结果不仅提示不同的收养背景会导致不同的自尊水平,同时也为对比保密型收养和开放型收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2.3.2 收养儿童的收养角色认同
与普通青少年相比,收养儿童在青春期会面临更艰巨的自我认同发展任务――收养角色认同.影响青少年收养角色认同的因素分为三个层次:核心部分是内心世界,它包括个体在建构收养认同时的情感和认知过程;其次是家庭关系,包括收养家庭与亲生家庭及与它们有血缘关系的延伸家庭(extendedfamily).当核心部分同家庭成分交错时,就会引起个体的探索和评估,如当养子女发现自己同收养家庭成员在外貌、能力或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时,便会对自己的身份进行探究并寻找收养的意义.最后是社会环境:
儿童方面论文范本
收养角色认同的发展重点在于个体如何构建自身被收养的意义,寻找意义常通过建构故事来完成,不同背景的儿童需要寻求不同的答案:在婴儿期被收养的青少年希望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为什么自己会被收养收养年龄较大的青少年会思考自己有几个兄弟姐妹,能否再次见到亲生父母(Wrobelcta1,,2006)Dunbar和Grotevant(2004)通过对建构故事的聚类分析,将收养儿童的角色认同分为4种类型:(1)未审视的认同(unexaminedidentity).这类青少年极少思考有关收养的问题,认为收养不重要,对收养所持的态度既不乐观也不消极;(2)有限的认同(1imitedidentity),这类青少年有探索收养问题的想法,但并不常常思考.认为收养不是特别重要;{])不稳定的认同(unsettledidentity),这类青少年开始探索收养的意义.认为收养对他们而言尤为重要.但对收养所持的态度比较消极,有时伴随着对亲生父母和养父母的愤怒和怨恨,(4)整合的认同(integratedidentity).这类青少年思考了大量有关收养的问题,并清楚认识到收养的重要意义对收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由于青少年对收养角色的好奇和探索程度不同,不同个体有不同的发展时间表,所以不能断言某种认同类型优于其他类型,特别是在青少年阶段.
收养儿童常出现沉思与寻找行为,它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得更多的信息建构故事,整合双重身份(Grotevantetal,2000),Wrobel,Grotevant和McRoy(2004)的研究表明,收养儿童中,对寻找持坚定信念的青少年陷入沉思的频率较高,程度较深;女性的沉思水平比男性高;收养儿童是否将寻找付诸行动主要取决于个体的年龄和收养的开放程度:年龄大于]8岁或开放式收养中的个体更易付诸行动,值得注意的是,养子女对寻找亲生父母的期望和行动是青少年在特定时期的特定反应,并不代表他们想要摆脱现有家庭回归亲生家庭(Grotevant,Perry,&McRo~2005;Wrobeletal,2004).
2.3.3 收养儿童与养父母的依恋关系
一项关于收养家庭依恋关系的元分析显示,收养年龄小于1岁的儿童与抚养者建立安全依恋的比例和同龄儿童相当,而1岁后被收养的儿童相对普通儿童则表现出较少的安全依恋,出现更多的紊乱型依恋(VandenDries,Juffer,VanIJzendoorn,&Bakermans-Kranenburg,2009),这是否表明收养年龄对依恋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Stovall-MeClogh和Dozier(2004)研究了38对养父母与养子女在建立全新抚养关系的两个月内依恋关系的发展状况,发现收养年龄是影响依恋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收养年龄较小的婴儿(6-12个月)相对年龄较大的婴儿表现出更多安全依恋行为,前者的依恋类型更为单一,并且大多能在全新抚养关系建立的前两周内趋于稳定,而大龄婴儿则需要两个月或以上的时间.Dozier,Stovall,Albus和Bates(2001)选取了50对养父母与收养年龄为0~20个月的养子女,在婴儿成长到12-24个月时评估亲子依恋状况.发现收养年龄并不影响亲子间建立安全依恋:在20个月以前得到新抚养者照料的婴儿大多能同抚养者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尽管一些得到稳定照顾相对较迟的婴儿会表现出对新抚养者的排斥.但只要抚养者能准确、及时地满足其需要,大多数婴儿最终还是能同抚养者建立安全依恋.以上两项研究的结果并不矛盾:收养年龄可以预测前两个月内养子女的依恋行为及其稳定性,但并不是亲子依恋质量的最终决定因素.换言之,收养年龄可以影响依恋行为,但不影响最终的依恋质量.Dozier等(2001)发现,养父母自身的依恋心理状态才是预测依恋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此项研究中,母性心理状态与婴儿依恋质量的相关为72%;具有自主心理状态的养父母抚养下的婴儿出现了更多的安全依恋行为,而非自主心理状态的养父母导致婴儿出现了更多的紊乱型依恋.
该文转载于: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908347.html
3 收养前不良经历的影响
3.1 机构寄养对收养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Rutter等(2007)的研究显示了机构寄养对收养儿童依恋行为的影响:无机构寄养经历的收养儿童、经历机构寄养时间为0-6个月及6-42个月的收养儿童,显著脱
儿童方面论文范本,与儿童收养中的心理学问题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