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相关论文范文文献,与郭德纲的生意相关论文答辩开场白
本论文是一篇相声相关论文答辩开场白,关于郭德纲的生意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相声及角儿及剧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相声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从2005年走红到如今,“郭德纲”三个字不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品牌,一份无形资产,德云社上下百十人,全靠“郭德纲”三个字惠及,这也为日后埋下隐患.
中国周刊记者张卓北京报道
郭德纲沉默了.当一个靠嘴吃饭的人开始不再讲话,他便在江湖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今,德云社的三个小剧场还在停业整顿,一天损失30万元的票房收入,那些靠郭德纲吃饭的演员,没了演出就等于没了收入,郭德纲的几档电视节目也已经停播,电视屏幕前暂见不到他的插科打诨.
2006年至2010年这五年间,他横空出世,成为相声界首富,但近期先是身陷和北京台的矛盾,又遭遇徒弟“背叛”,腹背受敌,他对一系列负面新闻直接应对,看起来,他并未了解自己的名字之于德云社的商业意义,以至于他和他的这条相声产业链都严重受损.
艰难的生存
郭德纲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小剧场的.那是1995年,他第三次赴京.
第一次赴京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作为天津曲艺青年队的成员,他考入了北京全总文工团,抱着“要赚大钱”的心态想在京城混出天地,但最终没能把关系留在北京.第二次赴京是1992年前后,没待三天,打道回府.
第三次赴京,郭德纲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在天津的小剧场厮混多年,赚的钱都是小打小闹,他曾分析过:现在北京市面上走红的那些说相声的哪个都不如自己,为什么不“搏”一把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个相声演员最快捷的成名方式就是上电视.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春晚的助推,相声阵地从最初的剧场广播转战到屏幕上,姜昆、冯巩等红极一时的相声演员即是诞生在这一时期.但一个相声演员要想上电视,必须要由体制内的艺术团体选送.郭德纲无名无份,更没单位,他唯一的舞台就是那些闲散在北京的茶馆、书院、戏楼.
从京味茶馆、中和戏院到广德楼,郭德纲进京最初的相声之路按行话说是“走穴”:哪里有演出就去哪里.
说一场相声20―50元的收入,郭德纲无法养活自己.他开始做电视导演、编导、编剧、主演、主持.
2000年前后,郭德纲开始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京津地区的同行,策划曲艺演出.在一场名叫“千禧新春曲艺名家名段欣赏晚会”中,郭德纲在一段《杂学唱》里说道:“相声要想再度繁荣,只有一条路――必须回归剧场,回到观众中.”
2002年,郭德纲模仿1950年代“相声改进小组
相声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很长一段时间,广德楼的相声大会是赔钱的.郭德纲作为演出的组织者,既要付场地钱,又要跟演员结算演出费和路费.郭德纲曾不无感慨地回忆:“我发现凡是我认真的事情,都不顺,凡是我‘骗人’的事情,都上赶着拿钱砸我.你说这相声,那么好的艺术,不赚钱,天时不正.”
本篇论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935196.html
2003年,因为和剧场的纠纷,广德楼的演出停办,2004年,郭德纲移师潘家园的华声天桥,又再次因为分账份额产生矛盾,离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郭德纲无事可做,在家里给小徒弟授课.
被迫面向市场
2004年,郭德纲看中了北京市河北梆子剧院承包的天桥乐茶园,他承包了下来.日后,这也成为了德云社的大本营.
彼时,北京能听相声的地方并不多,唯一在圈内有些知名度的就是东城相声俱乐部.这个组织是2003年在中国曲艺家协会和北京曲协的倡导下创办的.当时身为北京曲协主席的李金斗提出了“相声回归剧场”的想法.一些知名的相声演员马季、姜昆、冯巩等都曾在这里演出.票价20元.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相声票友说:“其实,姜昆比郭德纲更早认识到相声是要回归剧场.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曾在北京举办过一系列曲艺大会.但多是赠票,不能算商演,东城相声俱乐部也是他倡导的,但上演的段子多以主流相声界的新人新作为主,和在电视上看相声没什么两样.”
但德云社和东城相声俱乐部不同,郭德纲长期坚持说老段子,他最擅长的是将老段子翻新.比如传统段子《打白狼》,他改成了《西征梦》,是说袁世凯当大总统的时候,河南一带白狼作乱,被他改成“西方恐怖主义作乱”.
丁天(化名)从2000年前后就开始去剧场看郭德纲演出.他告诉《中国周刊》记者:“郭德纲在钻研传统的老段子,这些40分钟长的相声段子是真正适合在剧场生存的.”
郭德纲怎么突然就火了起来呢有迹可循的是2004年年底《开心茶馆》主持人大鹏在节目中的推广.大鹏曾说:“相声段子翻来覆去总是播放那么几个,我觉得不行,后来发现北京还有一个郭德纲在不断创作,于是,就选择他的相声来播.”
此后,天桥乐茶园开始走红,到2005年前后,售票窗口终于挂上了“客满”.随后,大批媒体跟进,一时间,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火遍全国.
与其说是媒体热衷炒作郭德纲,不如说是整个社会对体制内相声衰败的一种不满.有媒体曾如此定义郭德纲:“一个相声艺人还魂了,长衫大褂,圆口布鞋,他似乎从古老的传统艺术中走来,并带着前世今生的一部相声复兴的血泪史.”
但在那些资深的相声票友眼中,郭德纲的一蹿而红其实另有玄机.整个90年代初期到2006年,虽然电视相声在中国受到诸多诟病,但在天津,却还有一批相声演员坚持在剧场说相声.
“如果论水平,当年天津的佟有为、马树春的‘佟马’组合,可比郭德纲在圈内火.”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相声票友告诉记者,“郭德纲的一些相声段子都是移植他们二位,但受困于在天津,地界不如北京.另外,相声回归剧场也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属于慢火炖着,到郭德纲这里,一下就着大发了.就好比一个人吃馒头,你能说,他吃了十个馒头,只有第十个馒头才最管饱吗只能说让郭德纲‘赶着’了.最重要的是,郭德纲善于迎合社会心理,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弱势者形象,总是在段子里抱怨受同行挤对,受体制排挤.这情况有,可没他说的那么严重.就拿姜昆说吧,人家早就成名了,走电视相声这条路,跟郭德纲搭不上边,身份是曲协主席,根本不可能‘迫害’郭德纲.”
天时地利加人和,郭德纲成为了草根相声的代名词――显然,这是若干年后,理智看待2005年那场“郭德纲热潮”的真正动因.但不得不承认,郭德纲最大的成功是他的剧场相声从创立初始就是完全面向市场的.
建国初期,传统的相声演员被收归国有艺术院团.曾经,在北京最活跃的相声艺术团体是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中国铁路文工团、原北京市曲艺团.但计划体制下的相声,一个段子可以说十几年,体制内的相声演员没有衣食之忧,他们所在乎的是单位评级.反而无门无派的郭德纲是要在剧场要活命钱的――这是一种最朴素的市场意识,他必须不断改正着创作,不然,下一场演出就可能少一个观众.
郭德纲曾明确告诉手下的徒弟:“严禁包袱不响.”并多次在演出现场,动情地称观众为“衣食父母”.
相声首富
郭德纲火了.
2006年10月29日那场德云社十周年庆典也许可以一窥这位非著名相声演员的火爆.直到凌晨3点,演出才结束,在全场座无虚席的叫好声中,郭德纲返场十多次,最后换来观众起立鼓掌多达半个多小时.据郭德纲事后回忆:当时票价最高300多元钱,6场演出前后净挣100多万.
与此同时,郭德纲开始频频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在全国各大卫视中,北京电视台对郭德纲的推广可谓不遗余力,安排他与春妮一起主持全新的相声脱口秀综艺栏目《星夜故事秀》.此栏目一经推出,迅速成为北京地区文娱节目的收视率排行第一.很快,德云社的李菁和何云伟也加入其中.
但进入2007年,郭德纲就没有太多精力顾及《星夜故事秀》了.2
相声相关论文范文文献,与郭德纲的生意相关论文答辩开场白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