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论文范本,与对话武大华师华农三校校长:我们时代的大学和大学精神相关发表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大学生发表论文,关于对话武大华师华农三校校长:我们时代的大学和大学精神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生及社会科学及通识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大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大武汉人》编者按
城因人而迷人
有山,有水,有荷叶,有热干面,这座城已很迷人,对不对?
不对.因这一切都不够.城,要有人,有故事,才生动流传,活泼蓬勃.不然,只是一幅只关风月的漂亮风景.
无论位高权重,还是草根庶民,我们同饮一江水,同赏一轮明月,被同一天的落叶,告知秋日来临.我们都是武汉人,共同造就了这座城的呼吸、脉搏与热血.
然而,对那些闪亮的名字而言,大多时候,我们对其仅止步于景仰和崇敬.我们对他们的了解,仅停留在耀眼的头衔与炫目的荣誉,那些百转千回的人生故事,冷暖变幻的情怀,常藏于他们内心某处,不为人知.这,却是一座宝藏.
本刊新开“大武汉人”栏目,认真挖掘“武汉人”这座宝藏,将珍贵的故事与情怀,与大家分享.
头衔可以改变,荣誉会被遗忘,只有用沉甸甸的人生换来的经历与体会,才是永恒至真的宝物.
一起欢迎第一期“大武汉人”嘉宾:顾海良、马敏、邓秀新.
――本刊副主编张庆
每年的九月,《大武汉》的话题就围绕大学打转,我们做过新生手册,做过十大名师,这一次,我们回归大学的本体,探讨这个时代的大学和大学精神.
在“根叔”的《记忆》之后,有媒体联合网站发起某项调查,有八成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常常见到校长.武汉高校云集,名校众多,报章杂志上常可见校长的身影,或是考察访问,或是对某大学事件发表己见,却很少能看到,校长们集体对大学和大学精神的阐述.
我们请来武汉三位现任重量级大学校长,倾听他们作为上一代的大学生和现在的大学管理者,如何看待如今的大学、大学生、大学精神;他们给新生送出了哪些实用的建议;以及他们坦陈各自心中理想大学的模样.
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
大学由奢侈品变成必需品
□记者颜小苗通讯员罗永宽摄影枕涛
人物名片:
顾海良,武汉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思想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常有关于大学的言论见诸报端,其中“未来十年部分高校面临破产”,“大学校长职业化比去行政化更关键”,“允许学术失败和失误”等观点颇令人瞩目.2009年9月新生开学时,与新生、家长的一席对话更是引发热议.
采访时间:8月29日下午4点
采访地点:武汉大学珞珈山庄二楼
我们的采访在荆门十二五规划研讨会现场的隔壁进行,先生是项目主持人和首席专家,下午四点,研讨会还在继续,先生准时从会议室出来,接受我们的采访,这一“抽空”就是一个小时.采访间隙,间或有工作人员来提醒时间,先生气定神闲,谈笑风生,丝毫不被外界打扰.
大学时代曾经有幸听过先生讲课,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先生自有一颗小宇宙,一旦开口,口若悬河,思路清晰,逻辑缜密,还生动有趣,一堂课下来,全场皆惊,这就是先生的魅力.经济学家出身,先生喜欢用数据说话,一些艰涩的术语经过深入浅出的翻译,加上那招牌式的笑脸,倍显入口入心,和蔼可亲,也让这个谈论大学与大学生的采访变得轻松很多.
一个小时下来,先生口中没出现一次指责、抱怨之词,他喜欢将“宽容”二字挂在嘴边,笑称永远在跟18岁的年轻人打交道,心态永远18岁,看大学生都充满着希望和光明,还有一丝憧憬.
采访中途,先生提起刚从法国学成归来的女儿,找工作的趣事,激赏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校长之外是慈父,这是我们的意外收获.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变
问:您是70年代的大学生,80年代参与建立学位制度,90年代做大学教授,现在管理大学,工作和生活都和大学息息相关,您怎么看中国大学的发展?
答: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1977年恢复高考,重建了高等教育体制;80年代中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建立了一个中国特色的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1999年开始扩招,具备了大众化教育的规模.发展到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问:1999年扩招之后,给了更多人实现大学梦的机会,但是也招来了很多质疑,比如学风变差,教学质量下降,竞争大就业困难,包括您前段在接受采访时讲,未来十年内会有高校破产,也有人归结是扩招的原因,您怎么看扩招后大学的变化?
答:1999年大学扩招之前,中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大学在校生数占18-22岁学龄人口比例)是9.7%,现在是24.2%,预计2020年达到40%,到2030年达到50%.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毛入学率超过15%时,即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到50%时,是普及化教育阶段.从数据上看,我们的大学已经从天上降落人间,这是我们讨论大学问题的前提.
很多人诟病扩招将大学质量拉低,我不赞同.如果不扩招,继续保持之前的渐进式发展,现在的大学毛入学率还在10%左右,同样也会被指责,说教育发展太慢,阻碍了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正朝着普及教育转变.纵观它们的发展历史,中间采用过扩招这类突破常规的发展方式,符合规律.我们和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它们走了30年到50年的时间,而中国只用了10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大学教育转型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学由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我们的审美眼光和评价标准也要转变.
问:但大多数人很难转变.
答:对(笑).从前我们仰视着看大学,是象牙塔,是高雅文化,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精神家园.现在的大学回归到社会,不仅要保持高雅文化,还要在引领社会的同时更加贴近和亲近社会,要符合更多社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它就不可避免地由理性转向世俗化乃至一定程度的功利性,这合乎转型时期的发展趋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大学生差,1999年,大学毕业生不到100万,现在每年的毕业生有600万,600万人的质量肯定比不过100万人,但是600万人中,应该有200万人不比那100万人差吧.过度指责大学和大学生是不对的,只看到发展,不问改革也不对,我们的社会对大学要再宽容、宽松和宽厚一些.
说大学生不像大学生是种赞扬
问:您刚也提到大学的功利性,我们常听到一些过来人感叹,说现在的大学不像大学,变成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从培养精英和意见领袖,变成了培养技工.
答:我刚才说中国的大学正处在转型期,大学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精英阶段的大学教育,主要是精神产品的生产,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和从事封闭式的科学研究.什么是封闭式的?就是根据科学自身的需要来研究科学,比如研究诗词的,偏重研究唐诗的流派,诗人的个性,是离开社会的单纯产品的生产,很难说它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
而在大众化教育时代,是从各个社会现象中寻找研究出路,它是开放性的课题,最终要回到社会中去进行引导和服务.比如我现在担当的荆门十二五发展规划,是湖北省的地方规划,从前不大可能有学者去研究.但是现在,我们的想法变了,希望能将自己的思想、研究成果在一个地区实践出来,去服务社会.
也因为这种转变,很多人质疑,大学不如以前高雅了,丢掉了对学生的严格训练,放任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不务正业等等.我们不能否认这一转变,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培养体系的探索,也是如何将传统大学和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能力的要求相结合的一种实践.
问:毕业生会有这种体会,社会对大学生太挑剔,一直在谈动手能力差,大学生不像大学生,您怎么看?
答:以前的大学生干不了事的人比现在多.(笑)大家都有印象,七、八十年代,要是哪家单位里来了大学生,大家接触以后往往感觉像个书呆子,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跟一般老百姓不一样,难以融入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花上大几个月工作就很难上手,也很难亲近.但是现在,毕业生很快就能融入新工作和新生活,和社会上
关于大学生论文范本,与对话武大华师华农三校校长:我们时代的大学和大学精神相关发表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