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相关论文范本,与时势英雄侯麦相关论文下载
本论文是一篇电影相关论文下载,关于时势英雄侯麦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电影及故事及作品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电影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后期时只需剪掉不明真相的群众直视镜头的画面即可.《夏天的故事》中的海滩场景便是如此完成的――对一个手持摄影机的、教授模样的老头,人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奇.因此侯麦也有了拒绝参加电影节的理由:他的拍摄方式要求他保持低调,不希望在日后街拍之时被路人认出围观.在音效方面,侯麦坚持只用自然声,拒绝任何人造声音,同时极力避免使用配乐,大部分声响均为现场采集而成.唯独有一次请人作一首交响乐,却试图在影片中以人耳听不到的音量播出.他热衷于带着随身听去捕捉响动:窗外的钟声,庭院里的狗吠,清晨的鸟啼等并将其用于电影的音轨中.
音乐的缺位是为了留出声音的空白,使观众可以不受干扰地理解对话.侯麦的作品将沉默的可能性压缩到了极限,他的角色几乎总在喋喋不休,而没有对白之时,智者式的画外音又开始冲击我们的耳膜.有批评家指责其聒噪,于是侯麦辩护道:“不错,我的人物说得多动得少,但他们讲的话还是比伍迪艾伦的电影要少,我不觉得自己的电影枯燥乏味,我的演员从不会处于静止状态.”
可是,伍迪艾伦的台词至少以俏皮和活泼闻名,因而从不会让人有昏昏欲睡之感;而侯麦影片中的人物却不分身份地位总在讨论哲学、政治、文学等空泛和严肃的议题,让人不禁怀疑法国人是否平均素质果真如此之高.最为吊诡的是,侯麦并没有试图通过这些台词去真正探讨任何宏大命题,男女琐事构成了他的全部.因此无论如何精致、深沉、自然或动人,侯麦的电影始终是一组组情感小品,似乎难以与“伟大”二字挂钩.
于是,几乎摒弃了一切电影技术的侯麦,在“新浪潮”的大背景下找到了自己在电影史中的地位;然而在离去之后,他是否能够获得“大师”称号,也许人们终究只能对这个问题保持沉默.
候麦和他的电影
早期
短片时代
上世纪40至50年代,侯麦开始拍摄短片.1946年推出了处女作《伊丽莎白》.1959年,候麦导演了其第一部长片《狮子星座》,但票房失利.
初期
崭露头角
60年代初,侯麦着手拍摄他的“六个道德故事”计划,1962年推出第一部《蒙索的女面包师》,此后,相继推出《苏珊的职业》(1963)、《女收藏家》(1967)、《穆德家的一夜》(1969,他的首部标准长度影片,引起热烈反响)、《克拉拉的膝盖》(1970)、《午后之爱》(1972).何谓“道德故事”他解释道:“这不是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探讨他们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与其说是行动的电影,毋宁说是思想的电影.”它的中心是自我沉湎的男性,总是过于自信和自省,通过没完没了的理性思考将自己陷入歧途.
本文出处: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946800.html
中期
重视色彩
70和80年代,侯麦开始拍摄“喜剧与箴言”序列,如《好姻缘》(1982)、《巴黎的满月》(1984)、《绿光》(1986)、等.他的人物从能够看透自己困境的古典型中年男人转向了充满迷惑的情感纠葛、不能正确解释自己处境的现代年轻人.“人在18至25岁时即已拥有了自己的思想,接下来整个一生都用来发展它.”这一时期的侯麦相当注意画面的色彩.
晚期
达到顶峰
在70岁高龄时,候麦开始了他的第三序列:“四季故事”.这一序列以1990年的《春天的故事》开始,然后是《冬天的故事》(1992)《夏天的故事》(1996)、最后结束在《秋天的故事》(1998)并达到了侯麦电影形式的顶峰.这一序列中充满了具有“季节性个性”的人物,导演藉此探讨人类内心真实的情欲:“当幻想转向爱的时候,直觉却并不总是跟随.”(候麦语)
电影相关论文范本,与时势英雄侯麦相关论文下载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