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有关论文范例,与卢新华:伤痕文学注定是短命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伤痕文学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卢新华:伤痕文学注定是短命的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伤痕文学及大学生及伤痕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伤痕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对于自己经商的失败,虽然有些遗憾,却也不至于耿耿于怀.
1978年初,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写出了他的第一篇小说《伤痕》.他将自己的作品交给朋友和老师阅读,反响平平.之后,在一次班级策划的墙报上,卢新华贴出了这篇小说.令他毫无思想准备的是,在复旦校园,这篇小说被迅速传抄.墙报栏前人潮涌动.
这年8月11日,在反复酝酿和修改以后,《文汇报》冒着一定的政治风险,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这篇7000余字的学生作品.因为《伤痕》,当天的《文汇报》加印至150万份.一夜之间,“卢新华”这个名字为国人所熟知,“伤痕”一词很快成为追溯“文革”记忆的文学思潮的名称,“伤痕文学”也经由这篇小说发轫、命名.
这位务过农、当过侦察班长的老兵,刚刚从柴油机厂的油漆工转变成大学生,从此被写入当代文学史.他很快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文代会代表等《伤痕》之后,他写过十几个短篇和一个名为《森林之梦》的长篇.“都被《伤痕》的光芒掩盖住了,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赌场里面看佛经
大学毕业后不久,卢新华辞去《文汇报》记者一职,下海经商.1986年,在当时的“出国热”中,卢新华去了美国,用两年时间,攻下加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的卢新华经历了事业和生活的多次起落.他跟人合伙开过公司,也曾做过金融投资,但都不成功.学生时代,他就曾靠在有“小巴黎”之称的小镇西木村踩三轮车补贴家用,后来一度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以发牌为生.
“实际上,我在美国的生活并没有文字描述的那般悲情.你要知道,那个时候在加州大学附近的旅游区踩三轮车,对学生来讲是一项颇为划算的工作.‘小巴黎’一到周末就封锁道路,只有三轮车才能通行,干这份工作的人几乎是清一色的来自我们学校的大学生,而且基本上都是白人.他们踩三轮车固然也是为了挣钱,但好像更是为了锻炼身体,所以,他们干起活来通常都笑容满面,风度翩翩,一举手,一投足,一声吆喝,姿态也很优雅,因此我渐渐地也爱上了这一行.既然做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三轮车夫我也不以为意了,我觉得再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东西了.”
凭着踩三轮车赚出来的生活费,卢新华拿到了硕士学位,把妻子和女儿从上海接到了美国.不久,第二个孩子和第三个孩子相继出生.
7年赌场发牌手的生活,也不像国内想象的那么凄.“在美国做发牌手,要读专门的职业学校,拿到资格证以后才能上岗.工作轻松,且收入不错.”当时卢新华在金融、期货和股票生意上赔光了所有积蓄,必须以“短、平、快”的方式补回损失.“上海《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我,初稿中曾说我去赌场发牌是为了丰富创作阅历.我说这不对,我去赌场发牌主要是为赚钱,因为我需要养家.但我的确喜欢从赌桌上看人生.民间有句俗语,叫‘赌桌上选女婿’,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品性尽管平时不容易看清,但一到赌桌上,因为有切身利害冲突,很容易就会暴露出来.”
每个GAME间歇的那半个小时,这位发牌员常常摸出一本书来读,现在说话满口佛语禅机的他,就是靠这些零碎时间读了大量的佛经.
我不想再谈《伤痕》
2004年,卢新华带着他的新作《紫禁女》回到国内,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天生的“石女”与3个男人的情感故事.
评论者普遍认为,在小说表面的情爱故事之下,“紫禁女”沉重地表达了一个打破先天封闭限制、走向自由开放的生命体所遭遇的无与伦比的痛苦历程.学者分析,卢新华以“石女”隐喻半封闭状态下的中国这一意图非常明显.如石女的初恋情人吴源象征着儒家,他入世、积极,作者对这个人物批判居多;另一个恋人常道则是道家的代表,以天地和谐为理想,以退隐无为看人生,看似能够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其实却缘自生理上的缺陷;石女的“假丈夫”大布鲁斯则是典型的基督教文化象征.女主人公与这3个人物的纠葛,揭示了多种文化在互相激荡、碰撞中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重新回到祖国的文坛,卢新华依然绕不开《伤痕》.许多记者找他访问,谈《紫禁女》者甚少,谈《伤痕》者甚多.他一再对记者“申诉”,“我已经不想再谈《伤痕》.”他甚至公开“自我革命”:《伤痕》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伤痕文学”必然是短命的.
为了《紫禁女》一书,他辞去了工作,在上海购买的寓所住了半年多,等小说弄完,他还得回到美国,重新找职业谋生.
“这些年关于我的传言基本属实,又基本失真.我不奢望大富大贵,但还是会想办法赚点小钱来养我的文.目前我的生活方式是,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往返于中美之间,‘此岸、彼岸且跋涉,空花水月浑不觉’,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后我的生活中,写作的比重比起从前会要大一些.”
人物周刊:《伤痕》当时“让全国人民泪流满面”,你自己哭了几次
卢新华:我能够记忆得出的是写《伤痕》时曾大哭过,《伤痕》最初在学校墙报上登出来以后,许多围观的读者都是一边读一边流泪.
人物周刊:客观地说,现在回过头来看《伤痕》,不管它在当代文学史上地位多么卓著,它依然只是一篇青涩的、有点牵强的学生习作.它的意义在于,在时代最需要的时候喊出了第一声,全国人民哭,其实都是在哭自己的遭遇.你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够比较独立和批判地看待你的《伤痕》的
卢新华:我并不认为《伤痕》是一篇“青涩的、有点牵强的学生习作”.它可以说是“稚嫩的”,但并不“青涩”和“牵强”.它能够打动那个时代的千千万万读者,靠的是“真实”和“真情”.你可以说当时全国人民都在哭,都在哭自己,但你得承认,人们首先还是在为作品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一洒同情之泪.比如,我的母亲、北京的表姐,还有身边的许多朋友,他们都明知作品是我虚构的,而他们自身也没有类似《伤痕》主人公那样的遭遇,但他们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对于它的“稚嫩”,我一直是心知肚明的.而且,我也知道,它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其实来自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众缘相助.
经商打零分也不要紧,当作家能及格就行
人物周刊:据说中国文人下海,你也是第一个,当时离开《文汇报》去经商的真正动因是什么
卢新华:就我所知,在我之前肯定还有别人,比如女作家黄宗英那时就在蛇口开办有“都乐文化娱乐公司”,因为赵丹先生生前曾计划过拍摄《伤痕》,我和她一家都很熟,初到深圳时还常去拜访她.但黄宗英之前还有谁,我就不甚了然了.
我是1985年辞去《文汇报》的记者职务,和上海的几个作家朋友一起到深圳办公司的.最初的想法觉得自己一生中“工农兵学”都经历过了,惟独“五行”缺̶
伤痕文学有关论文范例,与卢新华:伤痕文学注定是短命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