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关于互联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社区归属感相关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互联网相关论文怎么写,关于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社区归属感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互联网及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互联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8岁以及19―24岁年龄段的人,通过互联网最常联系的人均是“同事或同学”.而通过将年龄和学历做交叉分析发现,这两个年龄段的调查对象中,大多数都还是学生.13―18岁的人群中,56.6%是高中生;而19―24岁的人中,40.4%是本科生,这两部分人都还是学生.因此这两个群体通过互联网最常联系的人是同学就不难理解了.黄少华(2008)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借助互联网维持与熟人的联系,尤其是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可能因为时空限制而被迫暂时中断甚至终止的朋友、熟人关系.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同学就是其在现实社会中可能因为时空限制而被迫暂时中断的朋友关系.互联网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维系此关系的便捷的平台.3、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表3显示了互联网的使用情况、人口学变量与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网龄和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对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具有正向影响,并且其影响非常显著,p值分别为0.001和0.在人口学特征中,年龄对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产生反向影响(Beta等于-.046,p二、网络社区归属感从总体来看,网民的网络社区归属感不强.按照第16题条目的赋值情况,我们可知,得分越高网络社区归属感越弱.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处于中值8以下的人只占到38.3%,而得分大于8的占到了61.7%,即大部分人在网络社区的归属感均偏低.为了证明假设4,我们还是将本题拆分开来看.结果显示,36%的网民认为在网络上更容易找到一群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50%的人在感兴趣的网络社区注册过.但是在注册过的人中,只有21.9%的人在网络社区中表现活跃,54.9%的人都不活跃(p可见,网民参与网络社区的行为存在层次上的巨大落差,即深层参与者远少于浅层参与者,人们可能在某个自己感兴趣的网络社区注册,但真正参与到社区讨论或交流中的人相对较少.很多网民喜欢在网络社区寻找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乐于在感兴趣的网络社区注册,但是更深层次的参与却出现了抑制,大多数人并不在社区发表意见、交流想法、提供或者寻求帮助――仅仅处于“旁观者”状态.同样地,对“在网络上更容易找到一群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持认同态度和持反对态度的人所占比例相当.可见在对于网络社区的浅层认知方面,人们的看法也没有明显的倾向.而对问题四“在感兴趣的网络社区能找到归属感”,持否定态度者所占比重远大于持肯定态度者.大部分人并不认为在网络社区能找到归属感,尽管他们认为在此能找到一群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也就是说,网民对网络社区的认知同样存在层次上的巨大落差,在浅层认知层面的“随意性”或者说是“随和性”,到了深层认知层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判断差异.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主要从网络使用和人口学特征上来考察,并考察了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对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结果显示,从整个模型来看,R方为15.0%,解释力还是比较强的.其中,性别对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假设3.1无法得到证实.由于本题的规律是得分越高,网络社区归属感越弱,因此年龄对网络社区归属感具有反向影响,即年龄越大,网络社区归属感越弱,并且这种影响十分显著(p结论与讨论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和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并进一步探讨了网络社区归属感的问题.研究发现,网上的人际交往是呈“差序状”分布的,同龄人(同事、同学、朋友)居于“差序格局”的中心.网民中通过互联网与亲人联系的人相对较少,这是因为互联网的使用通常有年龄的代沟.通过互联网跟网友联系的人所占比重很小,可见网络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更多的还是用来维系现实关系.在网络人际交往方面,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导致的差异相对显著.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学历和使用网络交往功能对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产生正向影响,并且影响显著(p关于网络社区归属感的调查,目前国内比较缺失,在本研究中探讨了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也是本研究的重点.结果显示,网民的网络社区归属感并不强.在认知和行动层面均显示巨大的落差,停留在“浅层参与”和“浅层认知”层面.大多数人并不在社区发表意见、交流想法、提供或者寻求帮助,而是仅仅处于“旁观者”状态.不仅如此,即使是高度参与其中的人群,也不一定能够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在虚拟社区中,网际互动更多地体现了不稳定性与松散性.正由于此,尽管人们在网际互动中可以真正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普遍互动关系,但这更也易使人丧失群体认同感.虚拟社区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是松散的(刘丹鹤,2007).人们可以参与到网络社区中,甚至可以在此社区表现得很活跃,但是却不一定能够在此找到归属感.屈勇(2008)认为,网络通过视觉匿名性和身体不共同在场拉平了所有参与者在现实社会中的差异,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具有了形式上的平等性和自由性.与此同时,人们在网络中选择社区的范围又广,加上进入或退出某个社区的自由度高,使得他们在网络中寻找到具有归属感的社区的机会增加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社区似乎有助于人们的社会归属感的形成.然而我们的调查发现与此观点不同.结果显示,网民的网络社区归属感普遍不高.对此,笔者认为,实际上,正是由于网络社区行为自由度高,网民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他们可以在众多的网络社区中挑选,甚至也可以选择不参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固定在某一个网络社区并对其产生归属感的几率.而所谓网络社区有助于网民归属感的形成,是一种总体性的概括,是将网民流连于不同的网络社区看作是社区归属感的表现.而对于网民个体来说,很难在网络社区找到社区感.再加上人们在网络上来去自如,社区成员也时常在改变,成员之间很难建立长期的稳定的社区关系,因而也就谈不上形成归属感.此外,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网络虚拟社区成员的参与大部分只是为了获得个人需要的信息、舒缓生活和情感压力、或者仅仅是处于无意识状态,而在参与之外并没有产生更多的联系.网络社区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浅层参与”,参与者并不寻求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更不是为了寻找一个长期栖身之所,因此其聚合度远远小于传统意义上的社区.的确,虚拟社区从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心理需求,不管这种需求是情感的、成就的还是权力的.[1]但是它更多的也只是人们想象中的“社区”而已――人们在乎的只是有这样的一群人聚集在这里,他们也许在讨论,也许在分享,也许在旁观,同时他们并不留下任何牵挂.虚拟社区中的交往并不是现实交往的镜像,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网络社区也就不成其为“社区”.不仅如此,网络行为中存在的“角色扮演”问题也阻碍了网民社区归属感的形成.角色扮演这一概念较早出现于符号互动论大师乔治•,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米德把人们通过辨认交往符号和角色而预知对方反应的能力称为“扮演他人角色”&#

1 2 3 4 5 6

关于互联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社区归属感相关论文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

高中政治论文范文

初中政治论文800字

政治高中论文

比较政治论文

政治综合论文

高中政治获奖论文

小学生政治论文

高二政治哲学论文

形式与政治论文

初三政治论文

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社区归属感(4)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