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党建— 范文

关于政治思想类论文范文集,与苏洵政治思想述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政治思想及统治者及社会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政治思想类论文范文集,与苏洵政治思想述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政治思想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96;成一种“重文轻武”的风气,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增加科举录取的人数,使天下之人倾心于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官位,并且通过政府组织编撰《太平广记》《太平御览》这样的大部头类书,从朝廷上制造一种大兴文事的气氛.与此相对立的是,北宋实行募兵制,所募之兵多是“失职犷悍之徒”,即无业游民和犯法行暴之人,还在他们脸上刺字,以示区别,这更让社会上形成一种厌恶兵事、轻视兵事的风气.所以北宋王朝就形成了一种“积弱”的状态,在与北方辽、西北夏这些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下风,得靠每年大量的“岁币”与贡品去维持边境的和平.这种现状为许多有识之士所不满,苏洵即是其中的代表.他对于北宋“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针对性地提出了“言兵”的重要性.“言兵”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特别是辽朝.他提醒北宋的统治者,“古者夷狄忧在外,今者夷忧在内”,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北宋的压力,是北宋政权的心腹之患,辽朝屡侵边境的目的不是像西汉时的匈奴那样,只是掠夺边境的物资与民众,一被中原王朝的军队攻击,便迅速撤退.如是而已.现在的辽朝,目的是让北宋日趋贫困,国力日趋下降,长此以往,辽朝就有机会全面入侵,夺取北宋王朝的政权.所以苏洵认为北宋的一味苟安,纳币言和,只能让自己处于慢性自杀的状态.在具体分析了辽朝对待北宋的方法与目的之后,他指出,要想摆脱“积弱”的现状,并且扫除辽对于北宋的威胁,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之交战,且辽的计略“出于声与形而不能动,则技止此也”.所以北宋“与之战,破之易耳”.正因为如此,他详 细而具体论述了各种用兵之道.在当时,北宋领兵的将领与大臣御兵乏术,并且不敢用法令约束士兵,“今之所患,大臣好名而惧谤.好名则多绎私恩,惧谤则执法不坚.是以天下之兵豪纵至此,而莫之或制也”.故苏洵言用兵之道,就颇重视如何能够驾驭士兵,使之为己所用.首先,他认为“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所谓治心,就是控制士兵的心理,作为一个军事指挥者,如果不能控制士兵心理,那么,军队内部军心涣散,临战交战就极易被击溃.如何“治心”呢先是要使士兵“上义”,即拥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北宋募兵制的后果之一,就是所招募的士兵大多都是“失职犷悍之徒,”这些人本无多少道德准则,再加上北宋制规定一旦招募为兵,就成为了职业兵,就可以仰食于国家赋税,不耕而食,这进一步助长了军队的骄堕之气.如此的军队,非但难以求其杀敌报国,反而成为了社会的一大负担.故“治心”就显得犹为重要,“治心”所达到的效果,是要士兵达到“愚”的状态,苏洵说:


大学生怎么写政治思想论文
播放:36108次 评论:5388人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听令,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愚”,并不是“愚蠢”、“愚昧”,而是指士兵能唯领兵之将之命是从,使军令严整,整个部队在执行命令上毫无偏差.《孙子兵法》里说过“善用兵者等一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唐代的杜牧对此的注释曰:“言使军士非将军之令,其他皆不知,如聋如瞽也.”苏洵所指的“愚”也正是这个意思.其次,他还认为治军要明法度,法度不明,即使是“治心”有道军队一样是难以有较强的战斗力.苏洵说:“古之善军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要掌握在不同条件下所应持的法令与态度.此外,应根据所带军队人数的多寡来决定法度的繁或简,“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治众者法欲繁,繁则士难以动;治寡者法欲简,简则士易以察”.这也是带兵之人应予注意的.在北宋中期以后,军政久弛,骄兵悍卒难以裁制,这一点是北宋“积弱”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北宋统治者实行军权集中的政策,使带兵之人难以一人掌握军队调度之权,并且军队调度上有“更戍”法,临战之时,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更是难以驾驭.所以导致军法废弛.苏洵强调立法度的重要性,并提出许多具体的执行办法,是很有见地的.但是军队法度废弛已久,骤而实施,难度必很大.史称韩琦在西北用兵,深感士卒骄惰,欲加以制裁.苏洵便劝他诛斩不服军令之人,以肃军纪,韩琦“览之大骇,谢不敢再见”.故苏洵提出了“自观”之说,来说明御兵之道其实并不难做到.他认为“夫能静而自观者,可以用人矣”.具体就是查自己何故喜怒哀乐,并探明其原因,既知世上之人在性情上无太差异,那么这些原因也就适用于他人,如此一来,就可以探明人情,因之来施法了.其实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每个人的具体性情是有不小差异的,正是因为人的性情有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反应,所以才要求将领像苏洵所说的“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的手段来驾驭士兵.不过虽然如此,苏洵的军事思想还是有着很大的价值.特别是在当时那种普遍的“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下,提出言兵之重要,并且具体地阐述了用兵之道,这在北宋的思想史上,是弥足珍贵的.


本文出处 http://www.sxsky.net/zhengzhi/dj/404048.html

[用人论]在苏洵的政治思想体系中,对于如何发现人才,使贤人能够为国所用,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北宋立国,标榜自己是尊重士大夫,尊重贤臣,并且还通过科举考试大量录用读书人为官,在俸禄上慷慨给予.甚至将“不杀士大夫”立为传国的祖训,刻于石上.但是实际上却是在限制大臣的权力,降低大臣的地位.宋初分割宰相之权,设参知政事以为宰相之挚肋,设枢密使以分割宰相掌军之权,设三司使掌国家经济以分宰相之财权,这是在权力上对大臣的制约.在地位上,君臣之间距离拉大,臣在君面前显得地位低下,正如朱熹所说:“古者三公坐而论道,方可仔细说得.如今莫说教宰执坐,奏对之时,顷刻即退等且说无坐位,也须有个案子,令开展在上,指画利害,上亦知得仔细.今顷刻便退,君臣如何得同心理会事!”所以,北宋统治者的重文尊儒,做的多是表面文章.苏洵也深察这些弊政.他认为,宰相作为政府机构的首脑,应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说:“古之善观人之国者,观其相如何人而已.”宰相不但地位重要,而且成为国家兴盛与否的重要标志,在古代专制政治之下,这样的言论是很难得的.特别是在北宋以中央集权、分割相权为主要统治手段的背景之下.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指出,北宋的宰相在执政风格上,与前代相比,有着不小的变化,在任事上,“只管自己权限之内的事”,在朝会议事时,“先不说自己的意见,听完别人的意见后,最后表示赞成可行的一方”.宰相作为政府百官首脑的作用日渐丧失.这较之西汉初年陈平论宰相应“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的观点,犹若天隔.苏洵论及宰相的重要性之后,进一步指出宰相之所以“驰然不自饬”,怠堕政事的原因就是北宋统治者的过分中央集权,降低宰相地位的后果所致.所以应该对宰相“重之以礼”,在地位上给予充分的尊重;“重其责”,在行政上让其担当重任,加重职责,这样才能使整个国家机器有效运转.此外,苏洵还主张广用贤人.值得一提的是,他所谓的广用,并不是单指广用士大夫、读书人,而是要提拔胥吏,这是在古今政论中不多见的.北宋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进一步放宽了科举考试的名额,使得许多“寒士”有机会进入官僚集团.但是,这些“布衣寒士持方尺之纸,书声病剽窃之文,而至享万钟之禄”.他们获得官职与俸禄,靠的不是真正治国才能,学的不是经世济民之术,而是工于声律,做音韵谐和、词藻优美的诗句,或是抱守古人注疏、牢记圣人之言的明经.这样的学问,实际上是于国计民生无补,这样的“人才”,录用再多也无济于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此外,北宋荫福之例极盛,“卿大夫之子弟饱食于家,一出而驱高车,驾大马,以为民上”,这些贵公子们比之那些靠科举得官的读书人更为无用,而且还使国家耗费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他们的俸禄支出,并且这种现象已成常态,就连皇帝都感叹“膏梁之子,不十年坐至闺籍”.就连那些不识治体的“武夫健卒”、用鬼神之道骗人的“巫医方技”,都有机会获得官职.这样就让政府内充满了无用之才.而胥吏在许多思想家看来,都是政治上的蠹虫,他们把持衙门,蒙骗官长,仗势欺人,剥削民众.但在苏洵看来,胥吏有着许多自身的优势:

夫胥吏之人,少而习法律,长而习狱讼,老奸大豪畏惮慑服,吏之惰状、变化、出入无不谙究,因而官之,则豪民猾吏之弊,表里毫未毕见于外,无所逃循.

胥吏久处民间,熟悉政治基层组织的各种条规制度,并且洞察民隐,知道民众的疾苦与地主阶级 的剥削,所以苏洵认为他们一旦进入朝廷当政,由于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并且长期在基层做官谙习官场潜规则,深知高官得之不易,能达到使政治清明的效果,强过那些空享俸禄、无能力办事的人.同时苏洵又指出,在对待胥吏问题上,“始而入之不择也,终而遇之以犬彘也.长吏一怒,不问罪否,袒而笞之”,正是由于这些不公正的待遇,才使得胥吏无心为国效力,甚至是看透官场的腐败,进而开始做欺上瞒下、假公济私之事.其实胥吏之所以会出现,并且遍布整个官僚阶层,大半原因是统治者的专制思想与防范意识所至.统治者为了天下人不去想夺权篡位之事,用只看重辞章与经义的科举考试去笼络人才,造成士人一旦为官,“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难以办事,并且地方官数年一迁,本地人不能居本地官,这就造成官员一旦到任,对所治之地区毫不了解,为政无从下手,待到稍有了解之后,又被调到别处去任职,这样,为了使行政能正常运行,必然得依靠地方胥吏,这是专制官僚政治下的必然.苏洵承认这种现状,但并未像大多数人那样一味地指责胥吏、痛骂胥吏,而是因势利导,提出让熟悉行政、深诸民情的胥吏去朝廷上任职,这样既可解决朝中大臣办事无力的现状,又可振奋广大胥吏之心,使之尽力奉职,以期有朝一日能获高迁.他这种摆脱了对胥吏单一枯燥的道德遣责,通过在官僚阶层内部做调整的思路,在当时来说,是充满着政治智慧的.

三、

苏洵在礼论上,汲取百家,融会贯通,使自己的思想别具一格,更现实、更实用;在兵论上,重视军事,并研究用兵之道,不盲从于社会上的“重文轻武”之风;在用人论上,针对时弊,提高相权,广用胥吏,这些都是他的政治思想中较有价值的部分.当然,在他政治思想体系中,也存在着不足,十分明显的一点就是苏洵承认北宋法制存在缺陷,执法不力、法律无权威、恩赫太滥以至多数权贵漠视法律的弊端,主张“一赏罚,一号令,一举动,无不一出于威,严用刑法而不赫有罪,力行果断而不牵于众人之是非”.这个观点有摆脱人治政治所带来的危害的倾向,如果政府能够有效执行,那么一定会让政治现状大有改观.但是在他真正有机会向皇帝上书进言之时,他却说:“臣闻法不足以制天下,以法制天下,法之所不及,天下斯欺之矣.且法必有所不及也.”从而奉劝统治者要“济之以诚”,又回到用道德说教的方式感化民众的路子上了.古人论政,十分看重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的这句话被许多思想家尊为改良政治的良方.德治固然重要,而且社会也需要用道德来维持,但正如梁启超所说:“言仁政者,只能使其当如是,而无术使其必如是.”万一无人服从德治,甚至漠视德治,那么,许多力倡德治的思想家只能是束手无策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才需要用法律来治理社会.苏洵论人性,认为人都有着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本性,这就更需要法律来维持社会规范了.对于如此之人性.用“诚”以济之,能有多大用处苏洵政治思想的最大局限就在于此,甚至也可以说整个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最大局限也在于此.这一点,是在研究古代政治思想中,值得十分注意的.

[责任编辑:白 云]

1 2

关于政治思想类论文范文集,与苏洵政治思想述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
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政治教育苏淼,女,硕士,讲师,汉族,民建会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女工委员.,作为我校年青的教师,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扬科学精神,运用科学的理论和规范去揭示,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规律,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科学化概念的提出一直发展到科学化在学科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热点
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在大山深处法,深入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网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

思想政治教育类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

思想政治教育投稿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

思想政治教育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

苏洵政治思想述(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