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通识教育有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通识教育及课程设计及课程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通识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文章在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课程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提出几点建议:选择适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培育有“生成性”课程意识的教师;设计“纵”R
通识教育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关 键 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问题设计
[作者简介]叶妮(1978-),女,四川成都人,平顶山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河南平顶山467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职前教师职业精神的文化透视――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GH-23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06-02
近年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迅速,尤以省、市级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居多,但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设置理念多关注技能性、实践性、应用性,而忽视注重人性关怀的“全人”教育,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相对较差,人际适应能力更弱.在了解我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科学构建有助于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全面提升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公民,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及分析
(一)课程目标缺乏特色主线和方向
无论希腊的古典博雅教育(tibcraleducation)、博德学院帕卡德(A.S.Parkard)综合教育(prehensiveeducation),还是哈佛大学科南特(JamesBryantConant)一般教育(generalcurriculum),都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旨归,即关注人性解放、个性完善与全面发展.但遗憾的是,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深刻理解这一本质,缺乏个别化课程模块设计,忽视以科学与人文价值融合的课程价值取向,割裂地方文化自觉意识与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重视国家、社会本位,相对忽视个人自身发展,外显为更重视功利性专业课程以应对就业需求,相对忽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批判精神.同时,一直沿用“老三段”式分科课程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松散的课程组合难以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通识课程.
(二)教育资源稀缺限制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兼具有“深度”与“广度”的通识教育课程.但是,稀缺的通识教育资源限制了融合人文与科学、本土化与舶来品整合课程目标的实施.
1.高水平师资欠缺.(1)创建时间短,难以形成有底蕴的师资群.(2)教师知识面过于专业化,具备跨学科知识的教师不足,直接影响到通识课程的开设.(3)专业课课时系数较高、与科研关联度高、学生认可度高,教师更重视专业课教学,忽视通识课程的投入.
2.公共课数量不足,质量堪忧.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费来源与投入都比较紧张,已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难以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1)难满足文、理、工、医、农不同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需要.(2)与地方历史、文化、经济有关的课程严重匮乏.实质上杂糅着概论型、常识集锦型、实用技术型、专业补充型、休闲娱乐型、刻板说教型课程,缺乏有文化传承、艺术体验、生命关注、多元思维方式的课程.
(三)课程实施及评价体系不健全
1.评价体系不健全.教育教学评价有规范、促进、诊断、反馈、调控等作用,是保证“全人”教育实现的重要措施.但实际运行中,通识课程的教学评价存在问题:(1)缺少规范.与专业课教学评价多采用自编测验等量化手段不同,通识课程在评价主体、评价时间、定量与定性、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上都缺乏统一要求.(2)评价内容偏离目标.通识教育的普适性目标是培养具备“全人”旨趣的公民,但实际操作上,既缺失学习策略掌握、多元文化思维培养、高雅情趣和完善的人格结构等“宽度”,也无深入熟悉自然与社会核心概念、规律、方法的“深度”的维度.
2.实施机构不得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许多系(部)创立时间短,通识课程的开设由不同的系(部)自行组织,除了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等传统模块传承多年来的老规则,各系(部)独立不相往来,学校缺乏对通识课程的全盘课程规划,以及有执行力的通识教育实施机构.
这篇论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399334.html
二、提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水平的对策
建构符合通识课程设计意识的教育理念1.以“道器结合”的通识教育理念主导.通识教育定位于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主旨是关注学生作为“人”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养的需要,塑造具有完整人格和素养的“全人”,内容涵盖所有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具体操作借用明代理学家来知德“道器不相离”:既有形而上的理论(道)层面,也包括形而下的实践、操作:(1)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纵向闭合性状,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双拥;(2)体现学生知识结构的横向循环性状,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联合设计,培养复合型人才.
2.渗透“大学精神的内在之意”理念.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言说:“大学之使命有二:一曰学生之训练,一曰学术之研究.”所谓大学精神,其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批评创新精神、科学与人文精神、社会关怀精神等.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使得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被人为割裂,导致了文、理思维方式的绝对对立.而通识教育课程是挽回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塑造,将割裂的科学与人文两种精神从分裂到统一的极好尝试,乃是高等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回归.
3.为学科特色建设奠基的理念.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要促进地方发展需要.打造以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奠基、以核心课程为轴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共同发展的特色学科之路,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打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重要手段.世界著名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如哈佛的政治学和医学、耶鲁的法学和生物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等.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基础较差、发展历史较短等原因,不能盲目照搬名校做法,只能结合本校实际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找准课程建设的切入点,促进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共同发展.
(二)培育具有“生成性”课程意识的教师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论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受传统教学论影响,教师会形成学科课程意识,而受“道器结合”理念影响,教师就会形成“纵”“横”结合的融合课程理念.
如何写通识教育一篇好的本科论文
播放:30057次 评论:4116人
培育“生成性”课程意识的教师,是进一步落实“道器结合”理念在课程实施层面的重要手段.(1)促使教师成为“动态生成者”,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具有“生成性”创生课堂取向的教师,能从整体角度思考课程实施,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2)微观课堂层面,具备课程实施“创生取向”的教师本身就是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身体力行地演绎“全人”型人才的综合素养.正如课程理论家格鲁梅特所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履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对于学生自身意识和行为的锻造是最深刻有效的.
(三)“纵”“横”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纵”“横”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确实是道难题.从横向看其学科门类不甚齐全,从纵向方面看,其学科水平发展不一.但仍可以从以下几种课程设计模式中寻找出路.
1.特色、核心通识课程的生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通识教育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相关毕业论文模板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