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高等教育相关论文格式范文,关于关于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史代际问题的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等教育及时期及学制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高等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东北地区独有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使其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独特过程.研究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的代际问题,重点在于破解东北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历史分期这两个关键问题.
[关 键 词]东北地区 高等教育史 起源 历史分期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01-06
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征.研究东北高等教育史的代际问题,就要把握其地方性与专门史这两种性质,从地方史的角度探索东北高等教育的起源问题,以专门史的方法探索东北高等教育的历史分期问题,从而为深入研究东北高等教育史提供一个不同的思路,也为观察中国高等教育史研究中若干有争议的现象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一、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及分期标准问题
探讨东北高等教育的起源,首先需要明确中国古代有没有高等教育这个前置问题,如果有,它起源于何时,判定标准又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两个问题,才能在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理论框架内讨论东北高等教育的起源问题.
(一)关于中国高等教育起源问题的两种观点
遍览高等教育史论著,针对中国高等教育起源问题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就有了高等教育,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的“三代”时期;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起源于晚清的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时期,距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分述如下:
1 “三代”说.熊明安所著《中国高等教育史》将我国最早的高等学校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右学”.对此,著名教育史学家毛礼锐深表赞同,并在该书的《序》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高等教育居于世界教育史上的领先地位.如果殷商时代就有了大学,那么我国在公元前十五、六世纪就有了大学;如果从春秋战国各个学派的私学算起,那么我国在公元前五世纪末至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许多私立大学了;如果从汉武帝设立太学算起,那么我国在公元前124年便无可置疑地有了较为正式的大学.”这里的三种假设,实际上道出了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起源的代表性观点,即“殷商说”、“战国说”、“西汉说”.不管何种学说,在“中国古代存在高等教育”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如台湾学者伍振鷟所著《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国立教育资料馆,1982),曲世培、张沛泓所著《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以及高奇所著《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等均采取了与此大致相同的观点.
2 晚清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大学纯粹是西方的“舶来品”,与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并不存在直接的承继关系.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吾国自虞夏时已有大学之制,见陈教授汉章所作《中国历代大学学制》.然往昔太学国学.其性质范围,均与北京大学不可同年而语.然则往昔太学国学,直当以高曾祖祢视之.而北京大学本体,则不得不认为二十岁之青年也.”与其同期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说:“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就精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两位先贤虽然承认古代“太学”与现代“大学”在精神上有一定联系,但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西方大学与中国古代太学之间的关联也只是人类文化层面上泛泛的“精神”联系.关于这一点,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观点更为鲜明,他说:“太学”可以从西周说到晚清,“大学”只能从晚清说到当下.这种看法虽不占主流,但其接触到了现代大学的实质,因而更具有学术性,也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二)判断中国高等教育史代际问题的理据
既然大学是“舶来品”,因而若以西方大学的标准在中国古代寻找高等教育的源头,显然是一种缘木求鱼的做法;若因此否认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存在,则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在这个论题下有必要确立一个原则,即在内涵上区分“大学”和“高等学校”两个概念,使“大学”回归其UNIVERSITY的本义,专指西方及移植于西方的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而使“高等学校”成为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泛指西方和东方、古代和现代的一切高等教育机构.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话语系统的不同而导致观念的冲突,进而在更广泛的语境中讨论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的起源问题.这就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标准体系,使这个标准既有适度的超越性,在适用于西方高等教育的同时也适应于中国高等教育,在适应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同时也适应于古代高等教育;又使这个标准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在既能区分西方高等教育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同时,又能区分古代高等教育和近现代高等教育.根据这一思路,笔者提出以下三条原则作为判断高等教育史代际问题的基本标准:
1 高等学校是研究和传授“高深学问”的地方.这是一条功能标准,说明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任何机构的基本特征.对此,伯顿·克拉克认为:“一切文明社会都需要有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来满足它们探求知识奥秘的需要,同时它们也为知识的拥有者和探究者提供各种所需条件.”依据这一标准,克拉克成功地把古代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培养文官和科技专家的场所纳入高等教育范畴,而又通过这一标准把它们与古希腊大学、中世纪大学等区别开来.正因为“高深学问”之于大学有如此高的重要性,布鲁贝克才把它当作搭建其高等教育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在他眼里,“高深学问忠实于真理,不仅要求绝对忠实于客观事实,而且要尽力做到理论简洁、解释有力、概念文雅、逻辑严密.换言之,凡是人们需要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蔡元培先生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蔡元培讲这番话的用意,是警告学生不要把上大学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或炫耀浮夸的资本,那是中国旧大学的通病;但他又以一个伟大教育家的直觉,道出了现代大学区别于旧大学最为本质的地方.当然,在高等教育史上,或许“高深知识”的“高深”程度古今有差异,但这并不妨碍其在功能上成为定义大学的一条重要标准.对此,著名学者潘懋元更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与高深学问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在不同社会文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所反映的高深知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会有极大的差异”.“高深学问”标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使其不仅可以拿来标识现代大学,也可以用来标识古代大学;不仅适用于西方大学,中国大学也同样适用.2 高等学校是国家学制系统中的最高学府.高等教育之“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国家只要有一个多级的学校系统,就应当有高等教育,处于学制系统顶端的教育机构就是高等学校.照此推理,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高等教育.《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痒.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郊,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而对于周制,《礼记·王制》有更详细的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在这里,“上庠”、“右学”、“辟雍”就是当时的高等学校.至西汉,汉武帝“兴太学,修郊祀”(z
高等教育相关论文例文,与关于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史代际问题的相关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