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教育技术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五个三结合”协同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教育技术学及师范生及国家级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教育技术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落实《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要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作为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育部第一批本科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优势,从2007年起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目标,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了融“院校协同、院所协同、院政协同、院地协同、院企协同、国际交流”于一体的教育技术学国家级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创建了“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科学编队、顶岗实习、专项训练”三结合的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同类型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推动与示范作用.
[关 键 词]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与示范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徐福荫(1944—),男,广东广州人.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电视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E-mail:xufy@su.edu..
教育技术学本科论文初稿怎么写
播放:26565次 评论:6663人
一、课题提出
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需要,自2010年开始,我国从小学到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因此,急需大量信息技术教育人才.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标志着教育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此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生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问题:(1)未能很好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协同创新培养本专业师范生;(2)未能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需求,培养本专业高素质复合型的师范生;(3)本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存在“重常规教育实习、轻顶岗教育实习”的问题.
这篇论文url 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761499.html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作为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育部第一批本科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优势,从2007年起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目标,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同类型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推动与示范作用.
二、指导思想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坚持协同创新理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坚持协同创新理念,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机制壁垒,促进人才培养各种要素与资源汇聚融合,借鉴与超越国外经验,创建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特色专业.
2.遵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2010)、《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结合中国国情、社会需求、科技发展,创建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
3.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启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4号)的要求,针对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趋势,与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基础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电化教育馆、电视台、IT企业等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订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4.聚合资源,有机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创建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5.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校内专任教师到基础教育部门、电化教育馆、中小学校进行交流实践;建立行业人员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发展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6.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师范生技能培训与信息技术动手能力培养,建立学生到基础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电化教育馆、电视台、IT企业等实践基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实习机制与考评机制.
三、实施方案
通过“提问题、搞调研、定目标、搭平台、建模式、出机制”的技术路线,有序地开展本特色专业的各项建设工作.
1.开展需求调研,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
广泛调研了信息技术领域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国家教育宏观政策导向、中小学校对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的人才需求,从而明确教育技术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确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2.研制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与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共同研究制订适合信息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3.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加强教材建设与双语教学
注意课程内容与实验内容更新,充分反映本专业的新发展、新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内容,建设课程教材与优质资源,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提升双语教学质量.
4.搭建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平台,改革实践教学
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高校、用人单位、行业等参与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优化教育实习环节,探索多元化的教育实习模式.
5.改革教师的培养使用机制,提升质量
培养与引进并重,制定吸引、培养和激励人才的措施,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适应本特色专业需要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四、创建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突破师范生培养机制壁垒,有机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积极推动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教育信息化部门、地方中小学校、IT企业、国外高校的合作,创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范生培养协同创新平台(如图1所示),相互拉动、整体加强、共同发展.1.开展院校协同培养,充分实现学术资源共享
选择教育技术学科有影响的国内高校,实施校际合作计划,搭建院校协同培养平台.(1)学生交换.如派出陈虹妃等赴陕西师范大学学习,接收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同学前来交换学习.(2)师资建设.合作开展师资建设.交流借鉴,如学院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展教授互聘.(3)科研合作.就本学科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合作研究、互通学术信息、联合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4)教材开发.联合兄弟高校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教材.
2.开展院所协同培养,吸纳教育技术学科前沿成果
加强与各类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的专业人才协同培养:(1)机构合作共研,共同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2)师范生参与研究,增加师范生参与研究的机会,提升研究意识和能力,如与协同教育研究院、学院远程教育研究所、信息传播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合作,给师范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
3.开展院政协同培养,支持地方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职能部门的专业人才协同培养.通过与电化教育馆、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室合作,锻炼和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例如,与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合作开展了《教育信息化促进广东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与广东省中山市、肇庆市合作建立了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顺德区以及广州市天河区等地教育局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项目.
4.开展院地协同培养,支持中小学信息化教学
加强与中小学校的专业人才协同培养.(1)指导一线教研.本专业教师主动参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等教学研究,提供指导.(2)学生跟岗实践.结合用人单位需求,锻炼和培养专业人才.如通过导师带队,派遣研究生、本科生到当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进行实习观察、跟岗实践等,提高了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上岗能力和就业地区覆盖率,促进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5.开展院企协同培养,增强师范生的媒体制作与技术能力
与IT企业、教育电视台合作,协同培养师范生的媒体制作与技术能力.例如,本专业和广东省惠州市TCL集团签订了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合作协议,创建创新实践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与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签订建立广东数字教育研究院的合作框架协议;与广州联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基地,为推动广东省教育信息化进程服务.
6.扩大国际交流协作,拓展学生的专业学术视野
通过多元渠道吸取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1)专家讲学,如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部主任苗逢春博士等为本专业兼职教师进行授课;(2)师资进修,如组织黄昌勤、穆肃、况姗芸等一批年青骨干教师赴欧美等国进修;(3)学习交换,如派出师范生分别赴韩国汉阳大学、新罗大学,美国俄亥拉荷马州中部大学、恩波利亚州大学等开展短期实践、交换学习等;(4)双语授课,如归国博士赵建华开设了“计算机辅助教育”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等.
五、创建“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
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以培养优
关于教育技术学相关论文范例,与“五个三结合”协同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