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小学语文类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少数民族文化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小学语文及语文课程及小学生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小学语文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作为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决定了其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以上的纲领性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健全人格的形成”、“人的全面发展”、“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观念已被提出,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个性张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必须利用语文课程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由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共同组成)的优势,精选优秀文化来濡化学生,形成完美人格.正如列宁曾说的那样,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应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来造就.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文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分析对象,此套教科书是以2001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的,2003年全部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也是第一套全部通过审查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此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共12册,供小学1~6年级使用.此套教科书只是一个例子,通过对其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呈现方式的分析,指出其优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一、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分析
统观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发现直接或间接与少数民族文化有关的内容,从空间分布上看一共有31处,共涉及到15个少数民族,概括起来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民族居住地自然风光
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祖国的西北部和西南部,由于地势、气候等自然原因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在西北部,气候比较干燥,因此自然风光以沙漠、草原为主,居住着蒙古族、满族还有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此套教科书反应西北少数民族居住地自然风光的文章有《巩乃斯的马》、《楼兰之死》等.我国西南部,北起青藏高原,南到广西北部湾,落差大,气候多样,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居住着藏族、傣族、瑶族、侗族等.此套教科书中选入描写西南少数民族自然风光的文章有《雅鲁藏布大峡谷》、《美丽的集邮册》、《山寨》等.
2.少数民族节日庆典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集歌舞娱乐、宗教、饮食、服饰等文化展示于一体的舞台.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宗教信条、社会价值观、道德规范等观念意识在节日中得以传承和弘扬,这个过程无疑也会促使其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趋于同化,达到文化整合的目的.透过少数民族节日,能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此套教科书选入了傣族最隆重、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描写了周总理与傣家儿女共度节日的热闹场面.
3.少数民族日常生活
此套教材中反映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选文有:《葡萄沟》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盛产葡萄的情况以及葡萄干的制作;《春天的雨点》讲述了蒙古族小姑娘与教师之间发生的故事,平凡而又感人;《草原》记叙了作者访问蒙古族时受到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汉之间的团结友谊;还有反映傣族生活的儿歌——《竹乡之歌》.
4.少数民族历史(民间)故事和谚语
历史民间故事有:《四盘礼品》描写了民族英雄郑成功与台湾高山族交好的一个历史故事;《猎人海力布》讲述的是蒙古族猎人海力布为了拯救乡亲们而说出洪水将至的秘密,自己却变成了石头的感人故事.此套教科书还选入了裕固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的谚语.
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少数民族文化呈现方式的分析
教科书的结构和编写体例决定了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北师大版的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主题或情境,以主题单元作为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题单元由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个部分构成.主体课文是围绕单元的主题选编二至三篇课文;语文天地设计了许多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包括日积月累、拓展阅读、开卷有益、名言警句、畅所欲言等.值得一提的是,每册都安排开放性单元,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便于师生灵活使用教材,帮助师生突破教科书对地域、民族、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1.开放性主题单元
此套教科书设计了开放性主题单元,为把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融入相关主题提供了便利.开放性主题单元,只设计了主题,没有提供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依据学生的民族文化背景组织教学内容,打破民族文化的界限,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事件为切入点,探讨汉族及各少数民族的经验、观点和文化感受.从而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文化视角看待世界,培养学生用多元的方法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四年级上册以“地名”为主题的开放性单元,课后思考题中就有一个与少数民族文化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教师可以利用地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同学们可能会找到呼和浩特、拉萨、乌鲁木齐等,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城市名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语言,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教师也可以拓展此思考题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寻找以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其他地名.比如说湖南省龙山县的里耶镇,“里耶”就是土家族语言,意思是开天辟地.除此之外,此套教材中的每一册都有开放性主题单元,渗透、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还有特产、纪念日等主题单元.2.识字课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是一项枯燥的学习活动,如果将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入到识字教学中,少数民族的生活特色不仅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而且学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熏陶.此套教材在一年级下册的识字单元中选入了一首反映傣家风情的儿歌——《竹乡之歌》.儿歌通过对傣家居住的环境(竹楼、篱笆)、饮食习惯(竹筒饭)、生活用具(箩筐)、娱乐活动(风筝、笛子)的描写表达了傣家儿女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与此同时,同学们也认识了以“竹”为偏旁的汉字:竹、篱、笆、筝、箩、筐、笛、筒,教师可利用儿歌创造的意境让学生通过这几个以“竹”为偏旁的字,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
3.课文
教科书呈现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就是课文,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每一单元围绕主题选编二至三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的课文.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有现代文、现代儿歌、古诗、寓言故事等,从内容看有反映主流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还有异域文化的.通过课文的学习,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课文共有16篇,其中包括4首古诗,反映了少数民族同胞生活的方方面面.
4.语文天地
每单元课文的后面都有语文天地,是围绕此单元的主题内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天地中融入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有:在开卷有益栏目中选入了《四盘礼品》、《猎人海力布》两篇文章;在日积月累栏目中选入了古诗《敕勒歌》,还有三则少数民族的谚语.
5.背景插图
文字和图像是教科书呈现教学内容的两个重要手段,图文并茂是教科书追求完美į
小学语文类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少数民族文化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