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心理学有关论文答辩,关于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培育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心理学及大学生及科学技术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心理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培育的必要性表现在:是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是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推动心理学本土化提供人才保障,是心理学实践应用的现实需要.实现协调培育的路径有:以科学规范人文,以人文引导科学,采用问题中心的应用实践教学,将杰出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引入教学,教师教学活动的示范作用.
[关 键 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心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1-0042-03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关系
人类文明开化之初,人文与科学同源共生,和而不同.作为儒学经典的《易传》中存在大量类似“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将人文与科学统合思考的论述.作为先秦儒学教育核心的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和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则体现了将科学寓于人文,以人文为重心的教育思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逐渐从人文中分化并独立了出来,成为强势主导学科.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更是彰显了其作为双刃剑的威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既令人憧憬又令人担忧的画面.科学技术本身价值中立,“科学不断发达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若用伦理上善恶的概念来说,就在于科学是被善用还是被恶用.科学所造成的各种恶果,不能仅用科学本身来根治”.[1]现代科学的昌盛亟须人文的复兴.科学与人文是文明的一体两翼,断其一翼或失其一翼,都不利于文明的整体进步.[2]因此,现代教育应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繁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科学与人文的思维方式和现实关切点不同: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体现工具理性,人文体现价值理性,科学训练思维,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规律,人文评价是非善恶,致力于涵养道德情操和融洽社会关系.[3]因而在人类科学和人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着鲜明的差异.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在科学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凝练和升华出来的共同信念与行为规范,它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内容:实事求是、反对臆测的求真精神,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批判精神,追求真理、批判谬误的理性精神,开拓创新、涤除僵化的进取精神等.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高扬人的主体性,肯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崇尚人格尊严,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提倡民主,主张平等,肯定人类的生活创造活动及其成果,鼓励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反对神秘主义,高扬理性.[4]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是相需互发的.人类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利用所发现的客观规律与发明的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这是一个以人为出发点,最终又落实于人的过程,亦是人文精神的实现过程.没有人文精神指导的科学实践,最终只会变成没有灵魂的技术狂欢.诚如爱因斯坦所言:“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5]中国哲人也认为真善非二,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准则,即真即善,即善即真,从不离开善而求真,并认为离开求善而专求真,结果只能得妄.[6]
二、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培育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杨叔子院士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并进一步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7]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既具有科学素养,又饱含人文精神,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在心理学教学中,只有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充分融会贯通,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心理学史家把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把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把学科独立同实验室的建立联系起来有着特殊的考量,就是将心理学定位为自然科学.自此,心理学主要受到科学主义取向的支配,但由于科学主义取向的先天缺陷,其始终为人文主义取向的学者所诟病.这直接导致了心理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野,前者包括内容主义、构造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等,后者包括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等.
科学主义取向为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在诸多层面制约了心理学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在心理学领域弥漫着它所带来的“胜利的灾难”.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客观主义、定量分析、还原主义以及方法中心.[8]这导致了对心理现象主观属性的忽视、心理整体性的支离、人的尊严与价值感的丧失、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抹杀,其研究视野下的人变成了没有情感、个性和生活的孤立客体,心理学也就变成了“没有心理的科学”.因此,科学主义取向不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统一范式.人文主义心理学是在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批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历史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和问题中心原则.人文主义心理学用整体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强调人生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才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主张从精神和社会文化方面去理解人.其人性观和整体心理观弥补了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缺陷.但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普遍缺乏实证的检验和支持,常被奚落为心理学研究“史前模式”的重现,被诟病为“诗人或哲人的心理学”.因此,人文主义取向亦不可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统一范式.诚如马克思主义反对科学主义,倡导科学精神,反对人文主义,倡导人文精神一样.心理学应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重视科学研究的价值,在科学精神的规范下实现人文关怀的理想.由于研究对象和任务的特殊性,未来心理学在保持自然科学取向的同时,亦将充分体现人文科学的取向,在深化自然科学取向关于“事实世界”研究的同时,亦将继续探索人文科学取向的“价值世界”.科学主义心理学所坚持的客观准则、定量分析及其研究方法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内省、移情和理解等主观方法,在未来心理学研究中将通过扬弃实现更加合理地整合.从对人的本质的完整理解和描述到实证的分析研究,再从实证的分析研究到对人的本性的完整理解和描述,应是未来心理学理论构建需要遵循的基本思路.对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培育是由心理学兼涉自然和人文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两种研究取向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在心理学专业教学方面的客观要求.
(三)为推动心理学本土化提供人才保障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心理学研究Ö
心理学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培育相关论文答辩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