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农业生态有关论文格式,关于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探析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农业生态及法律制度及生态环境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农业生态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农业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日益严重,它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所在.本论文从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入手,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了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式,并提出完善的构想,以期能为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 键 词:农业生态补偿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4.002
一、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
生态补偿国内外至今未见明确的定义,目前我国实际工作中的生态补偿,是指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或生态价值,针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行为,以及基于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对可能因此丧失发展机会区域内的居民承担的给予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等行为.[1]生态补偿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生态环境受益人、其他组织、国家、社会因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是为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维护、改善或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进行制度安排.
从经济学角度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一是公共产品理论.萨缪尔森公共产品是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基本特征,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没有排他功能,就会导致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使生态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必须建立一种补偿制度,给与那些为保护生态资源而牺牲自己利益的人们一定的补偿,最终保证全体成员的利益不受损失.二是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是在生产或消费中对其他人产生额外的成本或效益,即成本或收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或得到好处.该理论在生态保护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排污收费制度、退耕还林制度等就是对该理论的应用.必须运用外部性理论设计一套较完善、最终实现生态资源的最优配置生态补偿制度.三是生态经济学基础.生态经济学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生态经济关系.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的基础,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有反馈作用.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正是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双向、共同发展.随着对生态补偿认识的全面系统和深入,结合学科研究的进展,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生态补偿,对生态补偿的理解也更有趋同的趋势.自然生态学和社会学、经济学对于生态补偿的研究共同服务于一个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
二、构建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农业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日益严重,需要进行一定的制度设计来解决农业环境受到污染的问题,建立农业生态法
农业生态有关论文范文集
目前,我国对农业生态补偿已经开展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在宏观方面制定了生态补偿政策和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例如国家草拟《生态补偿条例》,首次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还有《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等等.《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使“十二五”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时期.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耕地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废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耕地保有量保持116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7.3%.草原面积得到恢复性增长,“三化”面积下降.
其次,环保部、财政部、发改委推行“以奖促治”政策,加快了农村环境治理步伐.黑龙江省1980年成立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20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广大环保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的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自建站以来,农业环保机构从无到有,环保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经建立市(地),县级站68个,四级(省、市、县乡)农业环保监察人员已达1000余人.1993年的旨在保护农业环境,防止农业环境污染《黑龙江省农业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在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农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于1993年10月正式实施.条例规定:“农业环境保护,指对农业用地、农业用水、农业生物和大气等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我省境内从事与农业环境有关的生产、建设、开发、科研和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条例.”为落实中央文件,黑龙江省制定了《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现有基础上,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还是可行的.
三、完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构想
1.农业生态补偿原则明确化.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经远远超过农业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能力范围,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实践出发,进行农业生态补偿首先必须确立一定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是指生态利益享受者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方式对补偿者进行补偿,依此原则确立农业生态补偿主体;生态补偿本质上就是为了调整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生态受益者与权益受损者之间的公平,进行立法时确立公平补偿为原则,在整体上实现公平.生态补偿主要是在政府的主持下进行,需要统一的行政管理,实现补偿方式的多元化,注重补偿资金的筹集,确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等,在进行政府补偿的同时注重市场运作实现补偿者与被补偿者之间直接的补偿,使被补偿者、补偿者都能够参与进来,尤其需要关注弱势群体在生态补偿中的参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的生计对生态环境的依赖作用,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3]农业生态补偿主体在程序中的充分参与,既能保证补偿的公平,又能对政府进行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最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生态补偿措施.2.农业生态补偿主体、客体法定化.
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主体是该法律关系的参加者,生态补偿的主体问题是生态补偿制度研究的重要范畴,生态补偿主体的确定是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4]由于农业生态补偿主体众多,生态补偿主体无法可依,从法律制度的实践理性来看,农业生态补偿主体法定化都具有必然性.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农业生态补偿主体进行类型分析,并按照具体类型予以权利义务配置.法律关系构成中首要强调的是主体要素,生态补偿主体是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基点和内核,首先认可和肯定的主体法律地位,主体法律地位的确立使得农业生态法律关系的形成成为可能,明确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企业、基层组织、农户等主体的权限,为各主体提供法制框架和行为边界.由于涉及面广
农业生态有关论文范文集,与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探析相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