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和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也是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以下是我在培养初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做好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从化学教学的开始,我们就应力求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学习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课题时,就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实验操作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些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由被动接受变为相对主动的模仿、观察、探究、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了加工、处理和输出信息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一种想要自己通过自主实验操作获得知识的一种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实验操作的兴趣,我们完成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课题的研究后,就走进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让学生根据事先拟订的实验报告自己动手。在实验操作探究后,我们让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同学们纷纷发言,互为补充。最后教师小结,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补充遗漏。这样就把学生的情绪推到高潮。学生初步认为学习化学很“好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二、做好演示实验,便于学生模仿
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是整个实验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实验中的一举一动,每项操作的示范都将成为学生的实验操作的楷模。因此,化学教师要精心准备、周密设计,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做到四点:(1)正确安装仪器;(2)及时指导学生观察模仿;(3)注意实验的直观性;(4)操作规范化。
三、重视起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在九年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就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言,其过程可大体划分为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
1.初级阶段——掌握分解动作阶段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完成其他化学实验操作的基础。在培养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最初阶段,教师对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要像教“广播操”的分解动作那样,认真教好每一个局部动作,使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2.中级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
在多次反复的练习之后,就可以通过实验把“分解动作”连起来训练。例如,经过“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装配”和“仪器的洗涤”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之后就可以做“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过滤”等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了。在做这些连贯动作的实验时,教师仍然要做好示范,再让学生独立操作并加强指导。
3.高级阶段——动作的协调完善阶段
在初步学会了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再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提高,就可以使同时进行和先后进行的动作协调起来,并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
四、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实验操作训练
操作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为此教师应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除了一些演示实验请学生到讲台上来做外,还要尽可能开齐所有的学生分组实验。要充分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实验小组人数,让更多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安排实验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也可以由教师先做演示实验,再由学生模仿教师做实验,并且要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做实验时,强调配合,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实验进程,坚持重点深入与普遍关照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最后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巩固实验成果,反思实验操作的得失。经过多次实验,学生的各项实验操作能力会逐渐熟练起来。
五、由浅入深,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初中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才刚起步,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最初的探究活动可以完全由教师来设计和操作,让学生来理解和感知。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选择比较容易的实验进行探究,比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人体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等实验,既是学生熟知的事物,操作又简便,观察和得出结论也相对比较容易。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以后,再安排较难一点的实验探究活动。
总之,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标准赋于我们的重任,是敲开化学之门的钥匙。在此基础上,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逐步改变初中学生被动学习化学的倾向,初步形成科学的实验操作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