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融入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这对促进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思维状态,这与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抓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及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三方面,探讨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化学知识的特点与心理教育内容相融合,积极培养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有效学习。化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根据化学知识的特点,在实际的授课中积极地引入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获取化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实现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双重目标。
一、抓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化学是学生进入初三后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此时学生刚接触到化学知识,对化学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十分渴望学好化学。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化学知识的奇妙性展示给学生,有效抓住契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增加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感知力[1]。同时,教师需要真诚地与学生相处,这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动力。例如,教师在第一堂化学课中,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如“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尽管这个问题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思考。当学生回答完这一问题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化学中一些化学制剂之间所发生的反应,如当反应物是固体时,它所生成的物体有固体,还可能有液体、气体,并让学生观察固体的颜色,其具体的变化情况与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述如下:颜色由绿变成黑:Cu2(OH)2CO3=2CuO+H2O+CO2↑,即碱式碳酸铜在受热的情况下,分解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颜色由紫色变成黑:2KMnO4=K2MnO4+MnO2+O2↑即高锰酸钾在受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教师通过这些奇妙的化学变化,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展示这些变化可以调动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求知欲[2]。
二、促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增加一些必要的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材中的实验。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从而高效率地接受教师的信息,并在化学的课堂中获得乐趣,体验到实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做“粗盐提纯”实验时,首先由教师展示食盐的样品,并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再将实验的器材分配给学生,最后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完成这一实验。经过过滤和蒸发,在蒸发皿的底部出现白色的晶体,学生的实验也就成功了。对于那些没有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并鼓励他们改正实验的步骤,进而获取实验的成功。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可以将化学知识较好地传授给学生,并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克服困难,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很好的锻炼。
三、善于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
中学生处于个性化发展的阶段,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其他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所以他们会争取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不断地取得胜利来得到别人的关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化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使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3]。例如,教师在讲解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专业化学用语时,就可以采用竞赛的方法。专业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但这些化学用语都十分抽象,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教授完相关的知识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化学方程式书写比赛。对比赛中获胜的小组,教师要对他们进行鼓励与表扬,而对于落后的小组,教师也要给他们一些激励。在比赛中能够对中学生的心理实施积极教育,提高他们承受失败的心理能力。同时,学生在小组比赛中,也能学会与他人相互合作。四、结语中学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心理与生理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他们在学业方面的压力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具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将这些心理教育融于化学课堂中,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卞欢,徐彦芹,陈家状,等.化学竞赛对本科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影响:参加首届“卓越杯”大学生化学新实验设计竞赛有感[J].大学教育,2015(12):122-123.
[2]胡晓倩,于海东,董丽丽,等.以地方性应用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233-236.
[3]徐鹏程,董玉,杜晓鹂,等.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2):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