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内部审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登上我国企业管理的舞台。随后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已经建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审计体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内部审计管理还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水平普遍较低,据统计,很多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模式还停留于财务导向审计和业务导向审计阶段,无论是审计模式还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都远远达不到现代审计管理应有的水平。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地位尴尬。即使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独立性差,不能很好地起到内部审计的管理作用。这些单位内部审计实施多以财务导向审计为主,审计任务主要是对财务资料的审查,查错防弊,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弱。对于大型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状况相对较好,但出于业务风险导向型的审计模式较多,审计立足于制度基础和业务流程,首先对制度和业务流程设计的完善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进行控制测试,并作出审计评估,根据审计评估的结论安排进一步的实质性审计程序。这种情况下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企业对制度和业务流程的管理,单过多的关注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的建设,难免忽略了单位整体层面的价值管理。
(二)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内部审计职能模糊内部审计作为我国独立审计、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这三大审计类型的一种,有其特有的职能定位。政府审计是国家机关为了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转,对相关单位实施的一种外部审计,审计具有单向的独立性;独立审计是社会上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以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被审计单位实施的一种外部审计,具有双向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设置的机构部门,为了本单位的健康运转,实施的一种内部监督管理措施,只具备相对的独立性,独立性较弱。三种审计模式在职能定位上各有特点,不能相互取代。但是,我当前内部审计在职能定位上很模糊,一方面接受国家内部审计的影响,另一方面当独立审计作用影响到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往往会被独立审计取代,作用得不到应有重视和发挥,职能模糊。2、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差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设置的职能机构,用以对本单位的运转实施监督。内部审计作用效果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内审机构独立性的强弱。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和被审计机构往往隶属于同一单位,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容易受到方方面面的干扰和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层次和独立性,内部审计将难以发挥功效。而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财务机构往往隶属于同一部门管理,形成自己审自己的尴尬局面,内部审计的效果得不到保证,审计独立性差。3、我国内部审计方法落后我国内部审计的方法比较落后,有相当一部分还尚处于查错防弊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初级阶段,审计方法和观念陈旧,审计人员只知道翻阅财务资料、进行账实核对,不能将审计方法和理念提升至管理层面,缺乏以审计促管理的观念。审计模式多停留于事后审计,对于事前的防控、事中的监管没有很好的审计程序予以控制。对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审计方法更新,很多审计人员接受能力差,或者多存在抵触心理,宁肯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手工审计,也不远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去执行电算化审计,审计效率低,审计方法落后。4、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低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多是从财务岗位走向审计岗位,或者直接从院校毕业的财务审计学生直接走向审计岗位,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大都以财务审计知识为主。但是,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综合财务、审计、税务、金融、财政、计算机、建筑、工程等等各方面的知识,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很高。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很少具备跨专业的综合型高素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过多的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协助审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足。
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运用的必要性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运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传统的财务导向内部审计,还是业务导向内部审计,甚至包括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由于传统审计模式的滞后性,以及现代单位对风险管理的重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探索和运用显得非常必要。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加强风险管理的客观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单位在行业竞争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风险,采购环节的风险、生产环节的风险、保管环节的风险、销售环节的风险、资金环节的风险、投资环节的风险等等,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对单位造成的影响都是致命的。现代的单位管理越来越看重对风险的把握和控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理念就是首先建立在对单位整体各环节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评估单位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所在,以风险为导向实施审计程序,控制和预防风险的发生,为单位创造价值。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以很好地预测和管理单位的风险所在,成为单位加强风险管理的客观需求。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实施事前审计的必由之路
审计按照时间划分可以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传统的财务导向审计、业务导向审计和管理导向审计模式都是事后审计,是当业务活动或舞弊行为已经发生之后,采用某种专业的审计方式予以审查和管理。事后审计功能上亡羊补牢,可以为以后期间的管理提供优化措施,但对于事前预防损失的发生,为企业创造机会价值方面略有不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以很好地起到事前和事中审计的作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首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风险评估,把握容易出现风险和损失的地方,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持续监督,可以有效的在事前和事中控制风险、减少损失、创造价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事前和事中管理的客观需要。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提升内审职能的有力举措
财务导向内部审计以财务资料和资金活动为对象将独立内审职能推向单位管理的舞台;业务导向内部审计将内审的职能由财务领域拓展到对整个单位业务流程的管理;管理导向内部审计把审计职能提升到了综合管理的决策层面。传统的几种内审模式在拓展内审职能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意义。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要求单位管理必须有效的从事后管理向事中管理和事前管理迈进,内部审计职能拓展也是如此,必须有效改变内部审计模式,拓展审计职能,更加注重事中和事前的内部审计,将风险损失防范于未然。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新时代市场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
三、我国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策研究
(一)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逐步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以风险管理提高企业价值的新型审计理念,强调的是一种事前管理、事中管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有很好的审计思维,但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审计模式的废止。传统审计模式在一定领域内还是具备很好的功能优势,例如,业务流程导向审计在制度建设和单位业务流程建设方面、在提高审计的效率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管理导向审计模式在提高内部审计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方面意义重大。因此,在使用传统模式进行内部审计的同时,逐步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念,以传统内部审计模式结合风险导向的思维逐步过渡,是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提高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保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事实离不开人才的保障。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审计方法和理念都处于效率较低的模式。必须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以开展内部审计培训班或者内部审计评比的模式,相互学习,尤其是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跨专业领域的横向知识,以满足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各个环节风险识别的需要。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识别风险的能力,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的人才保障。
(三)借助现代化信息工具,创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用方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企事业单位每天都要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评估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前提是必须要应对堆积如山的信息数据,靠传统模式下的人工处理已经不可能应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要求。因此,必须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现代化信息水平,借助计算机等信息工具,运用先进的审计软件或数据处理软件,以做到实时监控和评估单位的各环节风险,创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用模式。
(四)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地位,强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通过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来降低单位损失,提高单位价值,强化单位的管理。风险评估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处于相对超然的独立地位,敢于揭露单位各环节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因此,必须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确保其独立性,才能强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
四、结语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优越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索和运用。但任何尝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才能很好地将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运用到我国的内部审计管理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