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对策论文

时间:2020-08-01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一、审计风险的产生因素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随着审计所面临的审计环境、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审计方法的转变,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审计风险。

1、审计主体方面其一,审计人员因素。一是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计的专业

性很强,对人员的要求高。目前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与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或内审机构中,一部分审计人员的学历较低,年龄、知识结构较不合理,对相关的审计法规知识学习较落后。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经验欠佳,对审计客观的把握能力就越低,揭示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虚假内容及提出相关问题的本领就越差,审计检查风险概率就越大。二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有限性。审计人员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能深入地、一丝不苟的调查取证;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如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或是受某些外在压力的影响,审计中不能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有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不高,违反审计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原则,违反审计工作纪律规定,以审谋私,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三是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对审计结论相当重要。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扎实的审计知识与技能,而且更应富有责任心,在审计中采用恰当的方法,避免审计操作简化程序、凭经验办事等,由此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其二,审计组织内控制度的松驰性。一项审计工作的实施完成,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多人经手、多方协作,整个审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审计组织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有较好内控制度却未能严格执行,会导致审计组织在业务承接与约定、人员委派、审计方案编写的不当;造成审计取证、审计底稿编写、审计报告和复核等严重错误和遗漏,审计风险随之发生。

其三,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随着会计电算化发展,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会计的“无纸化”操作,使审计证据“显而难见”。如果仍利用传统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在计算机系统环境下生成的会计账簿、报表进行审计,未对计算机内的程序和文件进行审查,无疑会增加审计风险。当前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利用程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审计软件与被审单位数据库缺乏数据接口等,影响了审计质量和效率,一旦出现人为蓄意篡改计算机程序文件情况,将使审计所依据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必然会带来审计风险。另外,审计中广泛运用抽样方法,抽样结果带有一定误差。由于抽样水平受审计人员自身的能力、水平以及审计经验的限制,很容易判断失误,各种取证方法不同,加之样本与总体之间存在差异,使得主观判断结论与客观事实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必然产生审计风险。

其四,审计行为不规范。从审计立项到追踪落实审计结论与决定,要经过审计准备、实施、报告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很多环节,只要某个环节的审计行为不规范,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审计立项超出职责范围,审前调查不够充分,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审计取证时主观随意性较大,所取证据说服力不强,审计工作记录不能如实反映所发现的全部问题,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缺乏客观性,审计问题定性不规范,法规运用不准确,审计处理宽严失度,甚至违规处罚以及滥用审计罚款等。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规范,自然会引发审计风险。

2、审计客体方面

其一,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经营状况是否稳定是审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内控制度,或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不力,都会直接导致控制风险水平增高。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真实性审计等审计项目,要求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内控制度较健全,执行较严格,就可以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从而有效降低控制风险。影响控制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企业经营状况越稳定,管理越健全,机构设置越透明,其经济活动就越规范,控制风险就相对较低,反之控制风险会较高。

其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范围的渐大过程,是影响审计风险的现实因素。随着企业交易日趋复杂化,业务数量的增多,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在抽样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相当大。显然,这些方面的发展,要比传统会计更具挑战性,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困难,审计风险随着审计范围不断扩大而增加。其三,管理层的诚信度较差。被审计单位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影响着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领导及管理人员存心舞弊,即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遵循了有关审计程序,也可能做出错误的审计判断,导致审计风险发生。

譬如有些单位为了完成业绩考核指标,往往会出现少转成本、虚列收入等行为,从账面上做手脚来实现目标并取得奖励,这无疑加大了潜在的审计风险。

3、审计环境方面

第一,经济环境的复杂性。经济环境对审计作用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组织形式,往往决定着其作假动机。譬如私营经济为了偷逃税款,偏向隐瞒收入、利润;股份制企业为了上市融资,粉饰会计报表。其次,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影响审计风险。当经济持续低迷,被审计单位容易经营失败,甚至破产,从而导致审计诉讼。随着审计业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和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复杂化,有的经济活动难以用法律界定,对此类经济活动往往双方意见不一致,审计定性界限难以把握,审计风险也随之而来。

第二,审计法规体系的滞后性。审计监督工作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进行。目前,一些与审计有关的重要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或是部分已出台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种状况的存在,会导致审计结论、审计处理处罚上有一定的随意性,也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审计风险。此外,由各行业主管部门起草并经相关权威机构出台的法规存在一些不协调规定,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如应用不当,也会产生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1、加强审计制度建设,强化审计风险控制

完善的审计制度体系,是做好审计工作、降低审计风险的前提。一是建立审计工作质量、审计项目责任考核制度,对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程序、职业道德等方面形成有力的控制和约束。二是建立风险控制措施,实行岗位分工和牵制,有效控制审计过程中易引发审计风险的环节。对一些经过审计而未被发现或由其他检查部门发现,或在以后工作中暴露出的重大问题,按规定追究审计者责任。三是建立审计质量跟踪制度。从审前、审中、审后进行质量跟踪,以保证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减少风险。四是建立多级审计制度,采用交互审计机制。保持审计的独立性,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降低审计风险。五是坚持审计承诺制。要求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财务主管对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书面承诺。在审计报告形成后,向被审计单位书面征求意见,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2、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实施规范化审计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审计风险意识。审计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水准是审计工作高质量的重要保证。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要使审计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要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审计风险。

第二,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一是审计组织在配备审计人员时,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来,使审计队伍的构成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结构转换。二是注重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和法律法规等不断变更,有必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教育。通过审计培训教育,使审计人员更熟练掌握审计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掌握国家和企业各项法规制度,不断丰富和积累审计工作才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第三,严格执行审计准则规定。在准备阶段,充分做好审前调查,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程序及方法,细化审计实施方案;在实施阶段,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案。取证时严把质量控制关,使证据符合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的要求,避免“滥取证”。

3、努力创建良好的审计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国家应适时出台、修订完善与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审计人员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审计法律法规的完善,可有效规范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切实使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张楚堂。论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2]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谢荣。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模式演变和控制措施。审计研究,2003年第4期。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