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审计重要性原则要求审计师在考虑审计环境、审计资源、审计风险、审计本钱等各因素的基础上,关注重要审计事项。审计重要性原则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将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效率的进步和审计资源的节约,关系到审计质量的提升。
审计重要性原则的特征
审计重要性水平因审计组织及审计目标不同而不同。国家审计重点关注国家方针政策的遵循性,并把政府资金或公共资金来源、使用、治理的真实性、正当性、效益性作为重要审计事项,对同级政府负责;内部审计以促进本单位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督促其有效地履行职责为宗旨,对本单位发挥监视、评价和建设职能,重点关注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独立审计则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重点关注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否会使用者的判定。
审计重要性是相对的、具体的。审计事项包括被审单位的财务活动、经营活动、治理活动以及职责履行活动。对同一被审对象来说,不同时期经营重点、经营策略的变化,会影响审计事项重要性的变化;即使经营时期相同,随着审计项目和审计目的不同,审计侧重点发生变化,重要事项和次要事项可能发生相互转移。对同一审计事项来说,不同的被审对象因规模、性质不同或经营治理存在差异,审计重要性可能截然不同。实际上,审计重要性是针对特定被审单位、特定审计事项而言的,具有相对性和个性差异,需要从审计目标、被审对象及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三方面往理解和把握。
审计重要性具有质量和数目两方面特征。质量特征指的是错误的性质、的严重程度、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影响面,即达到什么程度的错误或偏差是重要的。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比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更重要,重要业务授权比一般业务授权重要,蓄意作弊造成漏报或错报比核算不认真重要,关键时间点、关键部位的控制比履行日常监视检查重要,等等。
数目特征指的是错误的金额重大性和对报表数据的影响程度,即多大金额的错误是重要的。一般情况下,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更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某项业务错报或漏报金额虽小,从量方面考虑也许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看,可能是重要的,如舞弊、监守自盗、某些敏感账户的漏报等;另一方面,小金额的错误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
判定审计事项重要性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以往的审计经验。重要性水平的判定,是审计师的一种专业判定,审计师可以过往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为依据,考虑被审对象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以修正,判定本次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
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结果。假如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审计风险相对较低,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假如评估的审计风险较高,审计重要性水平就低,需扩大审计测试。
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被审单位规模越大,确立审计重要性水平应该越高;不同行业执行的规范不一样,也直接审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判定。
涉足新业务。若基本业务发生重大变化,那么就有理由重点关注,并适当降低重要性水平。
数字异常波动。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促使使用者做出反应,审计师应重点关注变动较大事项,深进这些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公道确定重要性水平。
审计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初步判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初步判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应公道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定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一般而言,重要性的判定基础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进、净利润等。比如:某被审单位营业收进为2000万元,固定比率确定为0.5%,那么,营业收进重要性水平就为2000×0.5%=10万元,审计师就要着重关注收进高于10万元的错报或者漏报,低于10万元的收进项目置于次要地位。
重要性水平对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的指导。审计师应根据重要性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导向识别信息,公道安排审计项目,保证高风险审计客体能够优先得到审计。在制订具体审计方案时,审计师应当避免将总体审计方案层层转摘,而应在考虑总体审计方案的基础上,深进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对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恰当地判定和分配,公道确定审计步骤,安排审计资源。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