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摘要从审计的、审计思路、审计对象和等角度解析效益审计,并从审计的一般出发,指出了效益审计实务中在确定与表达审计目标时存在的几种审计误区。
关键词效益审计审计目标审计误区
1从审计发展看,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到一定条件下的产物
审计基于受托关系而产生,并随着的发展而发展。从社会审计的发展轨迹来看,主要经历了具体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报表审计三个阶段,审计目标从防护性、公证性不断向治理效益延伸。审计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审计的本质属性和职能,所改变的主要是其表现形式,即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环境对审计期看值的改变。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信用比较好、意识比较强,真实性正当性已经解决得比较好,发现的题目比较少,所以审计的焦点就转向关注效益题目。从我国来看,1994年出台的《审计法》确定了国家审计的三大目标,即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当性和效益性。可见,从立法初始阶段,效益就已确定为审计工作的目标,只是由于目前市场经济还处于发育生长阶段,真实、正当题目还未很好解决,所以效益题目成为审计的焦点还有一个过程。
由此可见,效益审计只是审计发展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不是神秘、不可捉摸的全新的业务活动。开展效益审计必须遵循审计的基本理论、技术。同时,不同的审计主体(国家、社会、内部审计)开展效益审计,在审计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上也并无实质性的差异。
2从审计思路看,效益审计不能混同于效益评估
有人以为,项目或单位的绩效可以授权内部审计职员自行评估,也可以由政府审计部分或由中介机构评估,绩效评估以授权或委托的形式让独立的机构来进行就是绩效审计。
固然效益审计和绩效评估的重要意义都在于通过评价促进加强责任,改进治理,进步效益。但是,从涉及的内容来看,二者是有区别的,绩效评估可以是一个全面的评价,也可以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题目进行评价,而效益审计多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题目进行。有关职员在国外效益审计报告时发现,几乎没有哪一个效益审计项目的目标是对一个部分或单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的。从审计和评估的产生基础看,审计产生于受托责任,而评估产生于交易。由于产生的基础不同,二者在本质属性和职能作用上存在根本的差异,在技术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显然,不能由于在主体身份的独立性上相同就把审计和评估混为一谈,也不能由于都有评价的职能就把审计和评估混为一谈。同时值得特别留意的是,即使是审计职员所开展的活动,也不都是审计活动,还有其他监视服务活动。将效益审计等同于对单位绩效的全面评估,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中也是非常有害的,会丢失审计自身的特点和上风,为效益审计更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带来消极或障碍。
因此,有效开展效益审计,必须正确区分效益审计与绩效评估的根本差异,正如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所指出的那样,目前效益审计应以揭露治理不善、决策失误、国有资产流失题目为主,而不可能像国外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
3从审计对象和内容看,效益审计不一定都是经济效益审计
效益,简而言之就是效果和利益,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其他效益。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第十二届国际会议发表了《关于绩效审计、公营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在该声明中,效益审计被定义为,对公营部分治理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任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即“三E”)所作的评价与监视。经济性(Economy)意味着以最低的本钱取得了适当数目和质量的投进资源(例如人工、材料、设备和资金等)。效任性(Efficiency)指的是可利用资源的投进与使用这些资源的产出之间的关系,效任性的进步,意味着每单位的投进可创造出更大的产出,或相同的产出所需的投进资源更少了。效果性(Effectiveness)所关注的是作业活动或产出是否成功地实现了其预定目标。通常可以通过投进、产出和影响对经济性、效任性和效果性进行研究和评价,即是否通过经济性的购买和有效率的使用资源,以最低的本钱成功地实现了其预定的目标(效果性)。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