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重要性是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一种需求特征,其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1.报表使用者只需要重要的会计信息。2治理当局按报表中是否存在重要的遗漏或错误承担责任。实务中,企业治理当局依据这样的标准对外编报会计报表,法官依据这一质量标准判定治理当局应否承担法律责任,审计职员依据这一标准来确定自己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
审计职员对重要性原则的使用
企业外部人需要重要的会计信息,审计职员对重要性原则的使用就是根据各项法规、准则的规定及审计职员自身的专业判定,检查被审计单位治理当局是否遗漏或错报了企业外部人需要的重要的会计信息。
审计职员对重要性的运用包括二个方面:第一是以重要性水平作为判别会计报表质量状况的标准,并依据这一标准对会计报表的质量状况发表审计意见;第二是作为审计行为(工作)的准则,即:只检查会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是否符合“三性”(正当性。公允性、一贯性)。
我们知道,国内外审计实务中,审计职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定往往是审计职员(CPA)的一种主观行为,尽管他们也会根占有关资料和以往经验来确定他以为公道的重要性水平。但是,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并没有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态度出发,至少的出发点没有考虑特定的环境下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特别是我国审计界在引进国际上“六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经验时,只注重结果,而没有考虑在不同环境下会计报表使用者对重要会计信息的需求是有差异的。笔者以为,审计职员要从会计报表使用者使用会计报表的目的出发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而不应该脱离这一特定的目标与要求,就事论事地仅从报表本身和审计职员的感觉出发。一般来说,企业的利益关系人分为投资者(包括国企的主管部分或国资公司或者说是以所有者身份出现的国家或政府)、债权人、市场治理者(工商局、税务局及相关治理部分)、企业经营者、企业一般员工。他们欲实现使用会计报表目标进而对会计报表判定的标准各不相同。因此,审计职员应根据审计委托的不同目的,参照国家相关的法规规定,再结合审计职员的专业判定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审计行业组织(如CPA协会)应该在一定的时期内从统计学意义上对会计报表使用者使用会计报表的目的及会计报表使用者相应的判定与决策标准进行,并依此确定性的有关会计报表审计的重要性标准,定期或不定期的发布。这样,或许可以避免审计职员就事论事地从会计报表本身及自身的感觉出发确定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原则作为企业会计职员的簿记工作原则与编报工作原则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会计重要性的定义是:“假如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作出的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也就是说,在决定一项经济业务(信息)是否纳进会计报告时,要看它是否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反过来说,假如某一项经济业务不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该项信息是否就可以不编报呢?显然,会计职员不能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理解或使用会计重要性原则。由于会计信息是一种分类累积的信息,单一的经济业务信息的遗漏是不重要的,但累积的同类经济业务信息却可以是重要的。
另外,随着经济的,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对信息需求差异越发明显,财务会计报表主要报务于企业外部人对企业信息的需求,企业内部人特别是治理职员对企业信息的需求更多地转向簿记或内部报表。于是人们会问,簿记是不是也只需记录重要的会计信息;我们说,所谓的重要与不重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会计产生过程来看,“簿记”只是半成品,会计职员要按照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在簿记的基础上加工出不同的终极产品。会计职员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肯定要贯串到簿记行为(生产)过程中。但是,簿记对经济业务的反映必须连续且不能遗漏。不然,簿记将不能满足对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的治理需求,也不便于以它为基础加工出满足企业内外部人所需要的不同的终极产品。因此,簿记行为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只是按照企业设计的会计制度,在序时、连续地登记企业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时,判定经济业务如何分类反映。如企业购置一项设备,价值2000元,是纳进固定资产核算还是纳进低值易耗品核算,这就有一个重要性原则的运用题目。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