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

时间:2020-09-18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性复核》规定,分析性复核是指内部审计职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之间的关系或相关的比率,以确定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这种方法就是将资料间关系模型化,发现重大差异,并就重大差异做出分析,从而熟悉形成重大差异的原因。借助于分析性复核,审计职员可以取得适当的审计证据或确定进一步审查的重点事项和范围。分析性复核是开展审计工作、获取审计证据的一种基本方法,在国内外审计领域,分析性复核以其独占的技术性分析方法的特点在审计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

建设银行内部审计的审计手段主要是人工核对账表,手工计算,或者进行些简单的比较分析等,很少能看到实施分析性复核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可以说,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运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研究的匮乏。

尽管我国审计界在制订准则等政策性要求时已参照国际审计准则,但从切实指导实践的角度看,我国迄今对分析性复核的理论研究仍很贫乏,除了在审计方法的研究中偶然涉及、在审计教科书中有些简单先容外,几乎属于空缺。注册师协会编写出版的指南中,分析性复核部分的很少,很多重大尚未提供具体指导意见,贸易银行内部审计也未对分析性复核做出具体描述,理论研究的匮乏,使得审计职员在实际工作中分析性复核得不到有效指导。

2.审计技术手段的落后。

分析性复核多针对数据而展开,实施过程中还可能需要大量的较为复杂繁琐的计算,手工劳动工作量极大。因此,灵活运用技术性分析方法必须借助计算机手段的支持,首先将大量的业务数据从业务应用系统中提取出来,形成分析的数据源,然后借助于计算机建立各种技术分析模型。固然贸易银行计算机办公条件已经具备,但没有一种适合工作需要的审计软件,面对越来越多的庞大繁杂的业务数据,仅仅依靠简单的办公软件和半手工操纵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审计技术手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分析性复核的运用。

3.审计职员的素质尚需进步。

分析性复核技术要求审计职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业务经验,而且应具有一定的审计理论、数学统计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目前银行内部审计职员大多从事多年会计、信贷等具体工作,经验较丰富,也能够进行简单的业务分析,但精通审计理论方法及数理统计并能有效运用的职员并不是很多,对分析性复核的理解及应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差距,甚至有的从业职员根本不了解分析性复核这种审计方法,迫切需要进步审计职员应用分析性复核这项具体技术的技能。

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

建设银行开发并推广应用的非现场审计系统,是面向审计职员的应用软件,它提供了灵活的数据接口、强大的数据计算。可编程的数据审核分析,以及多方位的数据查询、展示和统计分析等功能,为审计职员分析处理复杂,多样的数据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笔者以为,非现场审计系统基本从技术上解决了分析性复核在审计中运用的手段题目,为进一步有效应用分析性复核拓宽了道路。

1.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风险评估模型,可以为分析性复核在审计计划阶段的运用提供技术支持。

在审计计划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的主要目的是使审计职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情况,确定具有潜伏风险的审计领域,为审计计划提供支持。

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风险评估模型,运用层次分解、量化计算等策略,对反映业务经营各个方面的基本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和权重分配,加权均匀后形成被评估对象的总体风险,为根据风险大小确定审计重点,制订审计计划、公道使用审计资源提供依据。

2.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数据计算与分析功能,可以为分析性复核在审前预备阶段的运用提供技术支持。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