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摘要」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全局战略观的眼光评价客户的所有经营行为的有效性,将风险置身于审计的全过程。本文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背景与原因,对现阶段我国推行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指出其局限性,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上世纪90年代始,以注册师为被告的诉讼案件持续增长,美国会计界为此每年耗费9%~10%的审计和会计收进,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了数额庞大的赔偿。面对高风险的压力,一种新的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在国际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推广,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回顾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背景与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在我国推广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一、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背景与原因20世纪30年代以前,业务比较简单,账项导向审计盛行;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规模的扩大、经济业务量的不断上升,制度导向审计取而代之;进进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控告审计职员的诉讼案件急剧增加,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不断扩大,一种新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回顾审计模式的演进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审计方法的产生与审计目标、审计环境、审计风险密切相关。据此,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原因可以回纳为以下几点:1.日益增加的审计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审计中风险无处不在。在以查错揭弊为审计目标的第一阶段,由于经济业务较为简单,审计职员通过具体审查,基本能达到审计目标,社会对审计职员的职责也没有明确规定,审计职员本身对审计风险的熟悉还处于朦胧阶段。进进以验证会计报表的真实公允为主的第二阶段,审计职员迫于外部的压力被动地接受审计风险的事实,但只愿意承担部分责任。1977年AICPA发表的16、17号《审计准则公告》将查错揭弊、揭露非法行为纳进审计目标和职责范围。到了20世纪80年代,审计职员与社会公众对此项责任的熟悉分歧扩大,社会公众开始将公司的经营失败等同于审计失败,面对外部的强大压力和复杂环境的变化,AICPA于1988年发布了9个新的审计风险的熟悉,分别阐述了审计职员揭露和报告客户舞弊和差错的责任和揭露非法行为的责任。可以看出,审计职业界已充分熟悉到社会公众的需求以及自身所要解决的矛盾。若不积极履行职责,就将面临重大的风险,甚至会危及职业的生存。审计界只有寻找新的审计模式和技术,才能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挑战①。风险导向审计正是以审计风险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通过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重视产生风险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明确高风险项目,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风险的过程。2.传统审计方法的内在缺陷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内在原因众多的诉讼案件表明,着眼于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制度导向审计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就审计抽样而言,审计师对企业风险、样本取舍、误差范围乃至误差率的估计都有相当的难度,为此,审计师将审计的视角转向内部控制制度,然而即使是设计最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无法避免因执行职员的粗心大意、判定失误等原因造成控制失效;企业治理层也会利用其把握的内部控制制定权与操纵权,刻意地掩盖其舞弊造假的迹象,蒙蔽和利用注册会计师,使他们在审计报告中出具错误的审计意见,成为其舞弊造假行为的替罪羊。因此,仅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实施抽样审计很难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抽取样本量的大小也很难说服政府监管部分和社会公众。为了从和实践上解决制度基础审计存在的缺陷,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很快开发出了审计风险模型———风险导向审计,其最明显特点是将客户置于一个行业、、企业治理、内部控制、资金、技术等环境中,这些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内部控制系统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3.审计界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外在原因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