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审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提高审计管理水平的“直接”力量,也是推进审计转型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当前审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软肋”:一是管理的“大职位”认识不到位,狭隘地把审计管理人才理解为审计管理部门的人才,工作上往往是局限在抓审计管理部门的人才建设;二是工作的“大思维”确立得不牢,在审计管理干部的选配、培养、使用上习惯于传统思维;三是成长的“大氛围”还不浓厚,当前审计事业正处在上台阶、谋发展的“当口”,更彰显出加强审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四是培训的“大格局”还不平衡,主要是重视对审计业务一线岗位的培训投入,忽视对管理岗位的培训投入。
深刻理解内涵补强“软肋”的前提条件
所谓高层次的审计管理人才,内涵有三个方面:
素养要求包括品质好、知识优、能力强、业绩显,即人格优秀,秉直无私,诚实守信,乐于奉献;具有审计专业知识,有很广的审计工作阅历积累;具备管理工作经验,善于理性思考,把握审计发展规律;参谋助手、信息耳目、督促检查和综合协调作用成效明显,受到审计业务部门公认。
职位范围审计管理的“职位”应包含狭义、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指审计机关管理部门的人员;广义上,指在审计实践活动中在管理职能职位上的人员,比如审计业务处的处长、副处长,以及审计组长、审计项目的主审等。
生长途径审计管理人才应该是从懂专业、善管理的审计干部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分子。
只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审计管理人才的内涵,才能校正工作上偏差,为补强“软肋”提供前提条件。
破除习惯思维补强“软肋”的思想基石
在审计管理人才的选配、使用、培养等工作方式方法上,有些思维习惯、传统工作方式已经成为制约审计管理人才生长的因素。
审计机关还很年轻,在许多具体工作中,审计管理人才相比审计专业人才还不是很迫切,抓审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还很难突破习惯思维。
1.人才“口才”化,即凭人的口头表达能力选配管理岗位上的人员。
2.人才“理论”化,即以人的理论水平选配管理岗位上的干部。
3.人才“全才”化,即忽视管理岗位的专业性选配管理岗位上的人员。
4.人才“尖才”化,即片面依靠极个别管理人员推进工作,而把大量的管理人员排斥于中心工作之外。
5.人才“完美”化,即要求审计管理干部做事尽善尽美。
因此,要坚持“两个导向”,弥补思维、工作方式上的缺陷,打牢思想基石。一是能力导向。更突出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真正做到唯才是用。二是业绩导向。在考核、培养、使用审计管理人才时,要注重他在任职的单位或部门做了哪些贡献,有何业绩。
健全完善制度补强“软肋”的根本保证
审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通过健全完善培养、使用、奖罚等制度,发挥枢纽和调控作用,造就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人才政策环境,是补强“软肋”的根本保证。当前,一方面要把现有制度用好用足,补缺本单位本部门急缺的审计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管理人才的“子系统”的制度建设,主要是健全完善“四项制度”,确保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配套性。共2页:1[2]下一页论文出处(作者):
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探析
用系统论解读审计证据的两点思考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