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它是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如果说质量是会计信息的生命,那么,真实性则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之魂。离开了真实性,任何会计信息都一钱不值。任何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一旦失真,就会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使用者的层次愈高、涉及面愈广,其危害和影响愈严重。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会计信息质量十分重视,通过人大立法、制定规章制度、完善内控机制、加大国家审计力度、提高内部审计控制质量等,促进了会计信息规范化建设及其质量不断提升。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活动纷繁复杂,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带来了严峻挑战,目前,社会各领域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然很严重,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原因及其危害的分析,提出了在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从源头上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观点,以期引起对内审工作的高度重视。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和种类
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会计活动错综复杂,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资产不实。单位资产的权属不明,购入资产不及时记账,处理随意性大,不按规定程序办事,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负债不实。债权、债务不对应,手续不完备、不合法,确认不及时,甚至有名无实,造成经济纠纷不断;三是盈亏不实。从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以看出,不少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政绩和一己私利,常常“以数谋官”或“以数谋私”,责成会计人为地调节收支,操纵财政收入或企业利润;四是资金不实。货币资金、往来款项等长期不对账,造成资金账户时有空挂漏失,现金账与银行账和库存现金账实不符;五是税金不实。有意无意地少计漏提,侵占税款;六是信息披露不实。随意夸大成绩,隐瞒缺点和错误,报喜不报忧,骗取上级和社会的信任;七是会计核算不实。不按会计制度办事,乱设会计科目,财务管理混乱;八是核算内容不实。会计活动内容张冠李戴,甚至用假发票顶账,隐瞒事实真相。如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一般都很高,常常把各种不合理开支都以招待费面目出现,特别是招商引资费用,内容庞杂,自以为冠冕堂皇。
从上述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来看,按不同层面,可分为几种:
(一)从主客观方面分析,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从主观看,又有有意造假和无意失实之分。前者是出于某种动机和目的,有意识地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形成舞弊和违反法规行为;后者是会计人员技术、能力以及工作疏漏等原因,造成“失误”。客观原因是指市场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会计核算存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会计信息出现误差和失误。
(二)从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分析,可分为会计事项引起的失真和会计处理引起的失真。前者是指会计信息来源即原始凭证不真实、不合法造成会计信息虚假。后者是指不按规定的会计制度和法规处理会计信息来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及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法制的层面看,一是法制不健全,不少财会法律条文过粗,缺乏可操作的细则;二是执法不严,有时长官意志凌驾于会计法规之上,长官出数字;三是单位内部法制观念淡薄,或偷税漏税、隐瞒收入,或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次,从会计环境的层面看,一是一些单位的财会人员独立执法地位和权力缺乏保障,当单位利益与财会法规发生矛盾时,财会人员不得不按照领导的意图处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就处在了次要地位。有些领导对常见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时也存在“法不责众”的想法;二是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转轨变型时期,会计在与国际接轨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第三,从单位内外监管来看,审计发现,单位内部制度不全、执行不力、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现象依然普遍,致使财产物资常常账实不符。单位外部监督如财政监督、社会监督等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问题知而不查、查而不纠,为单位财务造假客观上提供了可能。第四,从财会人员素质来看,相当一部分财会人员业务能力偏低、自身工作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失去了保障。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