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1)

时间:2020-10-12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经济和中国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与国际化接轨的课题。近年来,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性会计组织均致力于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在这种形势下,会计制度的变革无疑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必然要求,文章介绍了本次会计准则发布的背景、准则体系的构成、变革的主要内容以及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接轨变革

2006年2月l5日中国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正如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所言,作为“我国会计审计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既是旧有阶段的终点也是跨入新阶段的起点,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改革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l、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活动日益频繁并愈演愈烈,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在这种情况下,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
2、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近年来,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性会计组织均致力于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为了适应会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已对组织机构进行了相应改组,重新调整了工作目标,并加快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建设步伐。欧盟财长理事会已于2005年在上市公司范围内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澳大利亚已宣布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经济转型国家的俄罗斯也在2005年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对本国的会计准则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修订,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还对本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进行了重组。韩国也重建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其本国的会计准则。这些国家在会计国际协调方面均取得很大进展,其目的就在于努力降低本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成本,降低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筹资成本和交易成本,使本国企业在全球性的经济竞争和发展中处于优势。因此,会计国际协调是各国经济利益驱使的结果。
(二)国内背景
l、会计准则的修改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需要
我国原有的会计基本准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1992年,财政部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方面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改革,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和l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后来财政部又相继制定并发布了l3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会计准则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在过去十几年里的飞速发展,相关领域的法律条款也开始出现调整。1999年,全国人大修订了会计法》,2000年,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另外,修订后的公司法、《证券法也于今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施行,为了与上述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原有的会计准则也需要随之修订。
2、会计准则的修改是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的趋势最近几年日益明显,自2005年1月1日,已经有90多个国家表示要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活跃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更是需要首先在会计准则上国际化。
在国际贸易中,欧盟不完全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理由之一就是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差异较大。在中国一些应诉反倾销的企业当中,也屡屡因为会计制度没有与国际接轨而失败。
在资本市场上,随着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以及国内资本市场对外资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也对会计准则向国际接轨提出了要求。在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行副行长周载群就表示:“这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趋同,可以使我行在海外上市时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之间的差异基本消除,有利于我行进行海外融资,拓展国际业务,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