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内容摘要:2006年初,财政部发布39项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本文从国际会计协调化视角出发,研究这次新准则的颁布给我国会计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论述了我国在形式协调化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不能忽略国际会计协调化实质性的进程,国内需要进一步创造和维系良好的会计环境以配合准则的实施。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环境会计协调化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和48项审计准则。根据我国国情和现有会计人员素质的状况,这套准则体系还配有具有辅助作用或者说有补充作用的科目报表体系。科目报表体系主要分为两套:一套是工商企业;另一套是金融企业。小企业仍然执行原来的《小企业会计制度》。
财政部新发布的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会计准则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建立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对于完善我国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和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新旧准则交替时期也会出现一些潜在的问题,特别是新准则给国内会计环境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形式协调
新准则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真正接轨并达到趋同目标,即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国际上取得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同等”的地位。
在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走向趋同,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方向。但趋同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次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改革真正实现了互动。在与国外专家讨论项目时,与他们不一致的事项,我国是坚持的。国际准则理事会主席对我国的关联方交易问题、公允价值把握的原则、同一控制企业合并问题非常感兴趣,讨论也非常深刻。他已经表示,在下一次理事会上,要讨论这几个问题,就是要完善补充国际财务报告的内容。他已经意识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如果不考虑我国这样具有代表性的、转型的新兴经济国家的情况是不全面的。
就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我国现在有足够的理由同欧盟谈判了。在欧盟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借口中,有一条就是认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较大。更有意义的是,这对于我国企业“请进来”、“走出去”以及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利益都是一个利好信息。
同时,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主要是为了消除相互之间理解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的隔阂,促进国际间的贸易与投资活动的发展。这次会计准则的改革,提高了我国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促使我国资本市场开始应用全球化的商业语言,向全球投资者展现我国的资本市场,减少境外投资人了解中国上市公司的成本,激发境外投资者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以及境外战略投资者购并我国企业的积极性。
此外,新会计准则的建立还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进行跨国财务管理的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海外融资成本。
新准则体系中新增加的准则需要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新会计准则体系从原来重点关注工商企业,扩展到其他新行业、新领域和新业务。而在这些新行业、新领域和新业务中,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难以满足会计核算需求。所以,新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大胆而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特定资产或者交易采用公允价值,如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理等。而且公允价值的应用将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需要,公允价值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充分吸收市场价格中蕴涵的信息,能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更确切地披露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更好地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共2页:1[2]下一页论文出处(作者):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