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平衡会计计量的渊源——时间
关于会计记账方法的分类,前人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还没有从会计结构原理的高度来研究。笔者认为,按照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数字的勾稽关系,会计记账方法应划分为两大体系:平衡的会计记账方法体系和非平衡的会计记账方法体系。平衡与非平衡的区别在于会计核算过程和会计报表披露中是否自始至终和全面地存在一种相等的勾稽关系。如果存在,就属于平衡会计记账方法;如果不存在,就属于非平衡会计记账方法。很显然,单式记账法就是一种非平衡的会计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由于在会计计量过程中始终遵循“左边=右边”的规则,因而是一种平衡的会计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法产生于13世纪,到15世纪末,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和比例概要》中将之确立。复式记账法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它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核对功能,即能使账面数字以相等的金额进行“平衡”。可以认为,复式记账是单式记账在金额相同的基础上关于两笔或多笔经济业务记录的联合。这种联合是适应当时低下的计量水平和容易出错的现状而出现的。现代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等先进的计量技术产生并能确保计算的正确性、精确性,我们完全可以放弃这种联合,进一步去开发非平衡的会计记账方法。
事物是在不平衡中发展和前进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永恒的。平衡的记账方法只能静态地反映和计量经济活动,只给出了经济业务的平衡这一方面的信息,不能反映经济业务非平衡方面的信息。而非平衡的记账方法却可以反映经济业务非平衡方面的信息,它是动态地再现客观事物本来面貌的记账方法。
会计对经济业务的反映侧重于对会计事项的价值方面的数量信息的计量,而经济业务的价值量也是处于不平衡的发展和变化之中的,这种不平衡性集中体现在经济业务如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存在着随不同时间的流逝产生不相等的量,从而使得被量化的客体在价值特征上表现出不同时间有不同的价值。西方财务会计计量理论总结出了五种普遍认可的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后改为公允价值)。对于同一经济业务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其计量结果是不同的,说明同一经济业务在发展变化中具有价值量的不平衡性,而这种不平衡性是源于“时间”这一经济业务固有的属性。会计记账方法的研究应该考虑这种时间属性。
二、经济业务的时间特征
现行会计理论对经济业务的探讨侧重于研究它是否对会计要素的变动产生影响,这种观念使得经济业务只与会计计量行为的某一时刻相联系。实际上经济业务是一个与会计计量的一定时期相联系的范畴,每个经济业务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当经济业务被纳入会计计量范畴以后,就成为会计事项。由于会计事项是因会计行为产生并与会计行为同时存在的,所以会计事项是一个与时点相联系的概念。与一般事物相同,会计事项也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会计事项只能向以后影响而不能向以前影响,这就是经济业务的时间特征,具体陈述如下:
时间之箭是永远向前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每一刻依次成为过去。时间就是这样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流转中不断前进,而面对着我们的始终是现在,我们随着时光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现在。如果站在现在的角度来审视经济业务,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有其时间起点:或者以过去为起点,或者以现在为起点,或者以未来为起点,总之会有一个起点。不同的经济业务其发生的时刻不同,因而时间起点也不同。同样,任何一个经济业务也都有其时间终点,不同的经济业务其时间终点也不同。假定我们能够选定一个静止不动的某一时刻,对于有的经济业务来说它还没有发生;对于有的经济业务来说它已经结束;而对于有的经济业务来说它已经发生并处于发展过程中。所有的经济业务在时间通道中此起彼伏,交错行进,形成一个延续不断的经济业务流。
经济业务是一个与时间相联系的概念,而会计计量是在与经济业务相联系的某一时点对经济业务进行反映和核算的瞬时行为。正因为如此,资产负债表的报告日期是某年某月某日一个很具体的日期。以往的会计研究把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等同起来,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首先,当经济业务被会计计量行为反映和核算的时候,它才被称作会计事项。世界上的经济业务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经济业务都经过了会计核算而成为会计事项。其次,经济业务是一个与一段时期相联系的范畴,而会计事项是一个与具体时点相联系的范畴,时间是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的共同特征,是联系它们的纽带。
如同万物,某一会计事项产生之后也是会沿着时间流转向以后发展的,而不可能逆着时间流向向以前退步,所以会计事项的影响永远是向着以后发生的,其影响只能涉及到它所发生的那一时刻以后的那些时间域。对于过去产生的会计事项来说,在其生命周期中它有可能会影响到过去、现在和未来;而现在发生的事项的影响不会逆着时间回溯到过去,它只会对现在和未来发生影响;同样,将来的事项只有到了将来才会发生,它不会对现在和过去产生影响。这就是会计事项影响的时间后向性(为了迎合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前向性),会计事项产生的属于这种后向性的在以后时间域中体现出来的影响叫做会计事项的后向影响。现行会计实务中的追溯调整给人一个会计事项可以向以前影响的感觉,其实它本身不是会计事项,而是一种会计计量方法。在追溯之时,它所确认的会计事项所属的时间的起点已经从它所追溯回去的那一时刻转化为现在时刻了。
三、会计计量的时间取向——基点
会计计量就是根据特定的规则把货币金额分配给某一会计事项,进而间接地分配给与会计事项相关的资源和责任。这种金额的分配是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的。会计计量除了按照一定的货币量来分配数值以外,还要依据会计事项所涉及和影响的时间域为计量得出的数值分配一个时间属性。所以对于某一会计事项的计量和反映应该考虑它的时间特征。当一项会计事项发生时,它首先表现为现在的一刻,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很快就成为过去的事项了。对这一会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可以给出有关这一会计事项的数据,这些数据所体现的是有关会计事项过去的信息。显然,这一会计计量已经属于事后行为的性质了。然而这个事后行为本身发生的那一时刻却是属于时间范畴中的现在时刻,可见会计对会计事项的过去的计量是以现在为基点的。对会计事项的过去计量如此,对会计事项的现在和未来的计量也是如此。所以会计计量是站在现在的角度来反映会计事项的。正因为这样,在确认过去交易形成的资产时只能采用历史成本的原则。事实上,人类现行计量手段尚未提供站在过去和站在未来的角度去反映一个会计事项属性的观念和方法。可见,会计计量的时间基点是“现在”,即计量行为所在的那一时刻。
会计计量既然可以以现在为时间基点去反映以过去为起点的经济业务并取得数据,那么它也应该可以以现在为时间基点来反映以现在和未来为时间起点的经济业务,也应该能够取得确定的数据。会计计量对于以过去为时间起点的经济业务的反映,首先要取得有关过去的会计事项产生后所引致的结果的数据,如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其次,由于过去的会计事项对现在和未来有影响,所以会计计量对于过去会计事项的反映还要给出关于对现在和未来影响的数据。同理,会计计量对于以现在为时间起点的经济业务的反映,就是要取得有关与现在的会计事项相伴随的会计要素的数据以及关于现在会计事项对未来的影响的数据。而会计计量对于以未来为时间起点的经济业务的反映,就是要取得有关对于未来的会计事项进行预计所发掘出的可能的数据。这里,笔者将以现在为时间起点的会计计量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时间起点称为会计计量的“基点”。对于不同时间起点的经济业务的计量,形成不同的会计计量的时间取向;会计计量的时间取向不同,会计计量的“基点”也就不同。会计对以过去为起点的经济业务的计量称之为基于过去的会计计量;会计对以现在为起点的经济业务的计量称之为基于现在的会计计量;会计对以未来为起点的经济业务的计量称之为基于未来的会计计量。
四、会计计量的时间模型
由上述分析可见,会计对经济业务的计量是以时间为“基点”的。它有对过去事项的计量,也有对现在事项的计量,还有对未来事项的计量。但实际上,会计是站在现在的角度来计量事项的。根据会计计量从经济业务发生时间着眼的特性,我们站在现在的角度可以反映过去事项的会计信息,同样也可以反映未来事项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一种方法来解决经济事项各时点会计信息的反映问题。为此,笔者设计了会计计量的时间模型,如下图。
由上图动态地来看,当某一会计事项B现在发生时,设其发生时点为b,若现在对它进行计量,所得到的数值假定为PB,将时间倒推,使b点向过去的方向移动到a点,成为过去的事项A,此刻如果对该会计事项进行重新计量,假定数值为PA,我们发现PA有可能不等于PB,可见对同一事项的不同时间,其计量结果会有不同的数值。而当这一会计事项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它属于未来的会计事项。对于未来的会计事项比如C的计量,我们一般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数值,可以把它叫做风险区间。由于会计计量手段的落后,目前还没有办法对这一个区间作出记录反映,而只能采用定值的方法进行计量,采用决策理论中的计算时间价值的方法来确定。通过计算,其未来的值与现在的值也是不相等的。这就是说对于同一会计事项,其不同时点的计量结果是不相等的,这就为非平衡记账法的会计计量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依据。这就构成了非平衡会计的原始模型——会计计量的时间模型。显然,平衡会计计量模式是无法对经济业务的这种时间特性进行反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