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现代社会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型”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基本的发展方向。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影响到了人才的培养。为改变现状,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问题展开了探讨,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建设力度,因而各门学科均得到长足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种热门专业,每年招收了大量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工商管理类人才多,市场需求大。然而,工商管理类人才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在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较为平衡的情况下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说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出现了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要改变现状,那么就要明确当前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第一,管理层次定位不准确。目前,大部分的企业需要的是中层管理者以及基层管理者,而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缺乏管理经验,既不适合也没有能力做企业高管。然而,一些高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管理层次的定位方面存在定位不准确的情况,导致学生毕业之后就业难。第二,人才培养方向不准确。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以实务性为主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1]。然而,国内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方向并没有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出现改变,没有偏向培养实践型人才。第三,毕业生的去向定位不准确。目前,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去向描述不清晰,往往描述为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企业。但实际上,学校本应该几何外部大环境以及自身实际来制定毕业生的去向单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一,课程实践性不强。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应与实践紧密联系。然而,现实情况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到的大多为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没有积累多少。此外,课程内容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也是课程实践性不强的表现之一。很多高校结合我国国内经济环境、参考国外的实践经验与前沿理论,对课程内容重新做了编排,然而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这种做法还远远不够,课程内容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2]。最后,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数为国外引进版,即使是国内高校教师编写的教材,也基本上与国外教材保持一致。这就导致教材中的理论与经验未必能够应用到中国的实际当中,可能导致教材脱离实际的情况。第二,课程间的关联性不强。知识有难易,课程之间也有关联,如果关联性强,则后续的课程学习将比较轻松。但是,我国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考虑到课程间的关联性,只是简单地堆砌课程,或者是参考别校的课程设置方式,没有体现出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与教学特长。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首先,我国很多院校对理论教学比较重视,并给予了很多的激励。然而,学校对实践教学的激励措施少之又少,教师及校领导缺乏重视实践的.观念[3]。其次,实践教学的硬件设备不足。实践教学需要有专业的实验室、硬件设施,但是很多院校将实验室教学取消了、减少或合并了,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缺乏硬件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最后,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较少且质量不高。校外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而意义重大,但是很多企业为了不影响企业利益,不允许学生到企业实习,这就导致实训基地名不符实,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工商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将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作为宗旨,从而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思路方面应分为两条:第一,教师应积极做出努力,深入企业实践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时间能力;同时,将现实问题引入课堂,作为案例工学生分析、学习与思考。第二,在教学中倡导合作学习法,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问题,塑造职业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并加强企业实践,从而使学生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4]。
(二)培养目标
在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时,应把握好培养目标,力求培养出的人才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以及计算机技能,能够做好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工作,能够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同时,此类人才还应具备经济、财务、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设置
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坚持以下原则。①强化基础。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素质型基础课程、工具型基础课程和管理学基本课程组成,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②以市场为导向。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因而其课程应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设置课程之前,应先进行科学的调查与研究,之后再确定学生应当具备的学科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基本素质。③灵活性原则。一方面,课程的设置应与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预留调整空间,以便日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之后能够及时做出调整;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应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积极创新[5]。④关联性原则。课程之间应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先修的课程应能够为后续的课程做铺垫,并且能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被重复用到,与后续课程构成一个整体。第二,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①构建通识课程模块,包括公选课和必选课两部分。其中,公选课应有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课程,而必选课应有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计算机、大学语文、体育等课程。②构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基础的课程,包括经济学、财务会计、管理学、数据分析等。③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课中有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种类型,其中,选修课主要为本专业外的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就业渠道。④构建实验课程模块。实验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所有课程安排中,它应占据14点学分以及10%的比例[6]。第三,教学安排。①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②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构建融实验、实践、实习、企业合作等于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来深入认识社会,分析社会,从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结语
现代社会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更应立足实际,找出阻碍因素,审视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永,赵洪明,柳红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教育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2(04)
[2]苗雨君,刘景军,陈红梅.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途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7)
[3]罗拥华.论概念、人际与技术“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2)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相关文章:
1.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对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4.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略谈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6.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满意度实证研究
7.浅析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8.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9.工商管理人才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