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800字1
在《三国演义》八十五回中,后主刘禅封登位,蜀国危机四伏——吴军魏军等共有五路军队伺机而动,蜀国闻此,人心惶惶,将希望寄托给了诸葛亮。可这时,孔明却因病不出拒绝了众人的拜访。直至刘禅到府。看到这里,我感到很奇怪——在如此危难之时,诸葛亮称病不出,拒绝众人的登门探望。众人议论纷纷,就连太后也说:“丞相何故如此,有负先帝之委托也!”这样的话,直到有人劝阻才罢。后来,刘禅登门,看见孔明独倚竹杖在池边观鱼。又对后主道:“五路兵至,臣安得不知,臣非观鱼,有所思也。”说罢,便道了平五路的策略。
诸葛亮在这危急存亡之际,为什么称病不出呢?什么后主到来,他才道出策略呢?在这期间,众人慌忙,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诸葛亮身上,称病期间,到访之人络绎不绝。这足以证明诸葛亮的地位了。后来,我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原来,诸葛亮称病不出的原因是为了找出一个劝东吴联合的人,当任使者,以平第五路,及蜀国今后短暂的太平。再后来,他见到众官之中,“一人仰天笑,面亦有喜色”,这便是邓芝了,邓芝便担任了使官,去东吴议和,果不其然,成功了!
当然,诸葛亮直到刘禅的到来才说出他心中的计划,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皇帝都来了,君臣之仪,诸葛亮自然是懂的。以我之见,诸葛亮此举是算好的——他需要冷静的思考,思考平五路的方法。他更需要找到真正的“邓芝”。再后来,他在等,他在等刘禅的到来,向他禅明此事。但在这之前,刘禅多宣诸葛亮入宫议事,众官又在府外求见诸葛亮时,他却不见,难免令人遐想,认为他功高盖主,狂妄自大,对后主有不忠之心。但他无所谓,无畏惧。只因只因他心有成竹,对自己有把握,早早地料到了这一切。这不?平五路的方法不就出来了。
诸葛亮是一个奇才,他神机妙算,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仍是冷静自若,不在意众人的议论,为蜀国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我不得不佩服他。
仔细想想,在如此危难之时,诸葛亮这般的心境实在是令人钦佩,蜀国有诸葛亮,的确是如鱼得水。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800字2
我最近几天读了《三国演义》以后,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他讲述了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到司马昭统一全国,建立晋朝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著名战役,其中最喜欢的是官渡之战,199年6月,袁绍率领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领地,曹操率几万兵进去在黎阳,主力在官渡一带筑垒固守。200年二月,袁绍派颜良进攻白马,曹操采用了谋士苟攸的声东击西之计,斩了颜良败袁军。之后,曹操军和袁绍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这期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想要回守许昌,但曹操的谋士苟或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一定会被援军找到破绽,而且袁军轻敌,内部不团结,于袁军相持久否,袁军必会有破绽,可以出奇制胜,曹操看到这一番说,没有了退兵的念头,并派兵袭烧袁军粮车,200年十月,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袁军囤积粮食的地方乌巢,曹操听取许攸建议,亲自率精兵5000,奔袭乌巢,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围粮,乌巢被烧的消息传来,袁军全部军心动荡,纷纷溃散投降,曹操趁机全线出击,歼灭了袁军。
官渡之战,曹操一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援军10万,这场战役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我认为曹操的胜利不是偶然,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曹操比袁绍,则名微而寡众,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若,非惟天时,抑亦人谏也。曹操之所以取得胜利,是他懂得运用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而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复自用,不能接纳部下正确建议,最后导致了粮草被火烧,军心动摇,而失败。
所以我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不轻言放弃,如果曹操不坚持与袁军相持,就不会等到许攸投奔来给曹操打赢战役的机会。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袁绍因不能接纳部下正确建议而败,曹操能接纳他人之言,并抓住机会才能胜利。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他让我融入在历史当中,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最后我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800字3
一本本好书犹如一颗颗璀璨的钻石,而这些钻石中最耀眼的那颗就是《三国演义》。我读了之后,深有启发。
伟大,渺小
《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手捧书卷,里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力大无比的`张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风流倜傥的孙权……这些英雄豪杰在这动荡的年代会闯出一个怎样的天地呢?当我看到最后,三国一统,我不禁潸然泪下。那首开篇词又一次回荡在耳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啊,多少英雄,随历史长波的推移,也只能在人们的谈笑中隐没。
这些伟大的英雄,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那么渺小的我们呢?老师和同学都说我是一个自恋的男孩,每次取得一点点成绩,就会沾沾自喜,像个骄傲的大公鸡。我却不以为然。和这些英雄相比我简直是微不足道,弱如蚁芥,我还有什么资格骄傲呢?伏下头啦,虚心学习,效仿英雄,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战乱,和平
三国时期,群鹿争雄,豪杰并起。这些豪杰富户过着奢侈豪华、挥霍无度的生活。“董氏宗族,不问长幼,皆封列侯。”这就是统治阶级生活的写照。而我们的百姓呢?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建安元年,是岁又大荒,洛阳居民,仅有数百家,无可为食,百姓尽出城去剥树皮,掘草根食之。”这就是百姓生活的写照。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伴着第一缕晨光,我们坐在教室里早读;不管是骄阳似火还是寒风凛冽,我们不受暴晒又不受冻馁。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我们能够享受教育,学得知识。我们应该珍惜这样一个时代,努力学习,让我们的国家蒸蒸日上,让这个安宁的时代不断继续。
一本《三国演义》包罗万象,带给我们的启迪也是无穷无尽,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
读书使人丰富、读书使人睿智、读书使人博学,我们在品读一本本好书的同时,要多多汲取其中的营养,不断提高和升华自己。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800字4
刘备逝世前究竟是心有不甘,还是认为一生是满足的?尽管刘备的遗诏中说:“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是,更多的,或许是对自己打下的大片江山的不舍。在第一章桃园三结义,刘备就显露出想成为皇帝的雄心:“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皇帝,是他的梦想,虽然未能一统天下,未能身着龙袍指点江山,但在逝世前那种渴望,仍未消散,以至于他在对三个儿子的话和遗属中反复提出:“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
刘备的希望在临终前寄托在了宰相诸葛亮身上了。那么刘备又把蜀国托给了谁?书中有一句话不得不提:“若是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句话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上千斤的担子压在了诸葛亮身上。诸葛亮是如此的忠心耿耿。或许刘备正是因为了解他才说出了这样有分量的话语。所以,我认为刘备不仅将希望寄托给了诸葛亮,实际也把蜀国交付给了诸葛亮。
白帝城托的,是刘备一生的事业。也是刘备毕生的梦想。刘备用他的“计谋”,深得人心,这无疑是他的“必杀技”,在他死后,蜀国依然得以长久的运行。
当然,刘备逝世后,魏吴两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认为应当派人马五路围攻蜀国。虽然计划得很详细,但是刘备虽然死去,但永远活在了他的忠臣的心中。诸葛亮,赵子龙等马上想好了对策,并前去守关,我认为,正是刘备的聪明和有远见的作用,使蜀国逢凶化吉。
读白帝城托孤,仿佛在读刘备辛苦一生后,留下的最重要的成果。因为,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国家,在君主灭亡后群龙无首,奸臣篡位,蜀国却没有,原因不仅仅是诸葛亮等人才的存在,更有决定性的是,刘备的怒摔阿斗,爱才惜才,用眼泪无数次的打动着臣子的心,所以,蜀国一次次重新站起。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被塑造成德仁宽厚的形象,我却读出了刘备的心计和聪明。
知事论人,读白帝城托孤,论刘备,也许比起文人学者的谈论要显得狭隘。但是,读三国思三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心中不一样的三国人物。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800字5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时期读它我就有不同的感受。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在读三年级时,去书店,我看见有一本连环画的《三国演义》,就让爸妈给我买,爸妈一看是名著,不错,可以多读读历史名著,于是我有了第一本《三国演义》。
在我第一次看过《三国演义》后,里面的人物就给我留下来了深刻印象: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阴险狡诈的曹操、侠胆仁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老当益壮的黄忠、比肩卧龙的庞统……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作者对于历史的合理改写也更加凸显了人物的特性,也符合了小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写作风格。
这次暑假读《三国演义》,我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三国演义》里最重要的战争之一赤壁之战。其实在历史中并不存在这一场战斗,是作者想象出来的,里面也有不少对人物的改写,比如:周瑜在历史上并不小气,反而十分大度,更不用说气死了。还有草船借箭并非由诸葛亮想出,而是吴国的主公孙权想出的。是孙权让黄盖借的箭……而这些的改写多半从反面写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可见历史上诸葛亮确实有着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不然白让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去描写他了。再说说赤壁之战中用的计谋,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黄盖的苦肉计,说的是黄盖与周瑜在暗地商量黄盖假装去投降,周瑜大发脾气,叫人来抽打黄盖让曹操认为黄盖是真心想投降,便放下了戒心,这才有了后来的“巧借东风”、“火烧连环船”。这一场仗让曹操损失惨重,险些被捕,多亏了关羽讲义气放了他一马。作者这么写为了让三国势力达到鼎力局面,方便后面的创作。
刚开始我本以为结局蜀国必胜,因为它们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如同一支威武之师,所向披靡,可到头来,关羽、张飞惨死;刘备病死;阿斗(刘禅)无能,这都让蜀国走向了灭亡。不久只有魏国笑到了最后,趁其不备让司马氏长驱直入,被司马氏的人统一了天下。
故事我只猜对了开始,却没有猜中结尾,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能成为名著的理由。等我知识再长进一些,我一定要再去好好品读罗贯中先生的原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800字6
我对《三国演义》这本书一直有着深深的畏惧感,因为它实在是太厚了。我只看一下就打算放弃这本书了。所以直到学期末我才读了没多少。
寒假来临了,我有了许多空余时间,在一天我突然从电脑桌旁翻出了这本久违的书籍。刚开始只不过是随意的翻看一下而已,但是由于实在是闲来无事,所以也就那么从头看了起来。这本书不愧被称为名著,即使我刚开始的那些早就已经看过了,但是从头再看一遍的的时候并没有多少的感到枯燥乏味。
它生动的刻画了1000多位人物,虽然其中有些只是一些在如今可以说是龙套的角色,譬如说华雄。他在刚出场没多久就被关羽所斩杀,出场时间短暂,但是却有许多人记住了他。因为他是被武圣关羽所斩杀,但更多的还是由于作者渲染的十分好,用一个这样的角色来衬托关羽的武功高强。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说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赵云单骑救主等。这些故事描述了一个个英雄人物。有狡诈无比的乱世枭雄曹操,以德服人的刘备,谋略过人的诸葛亮,古之恶来典韦,武圣关羽等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带着有色眼镜来写这一本书的,所以有些部分与历史有所差异,无法与事实接轨。只能把它当作一本小说来看待,不能够过分深究。作者着重渲染了刘备的仁德,但是却由于这一点写出了一些与仁德有些差异的故事来衬托百姓对其的爱戴之情。比如说猎户刘安杀他的妻子给刘备吃这一故事就有违仁德这一点,反而与之背道而驰。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跌宕起伏,十分吸引人去阅读。我对着诸多的英雄人物中最喜爱的还是诸葛亮。他十分忠于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三国演义》终又是智慧的化身,虽然这本书对诸葛亮的才能可能过分的夸大了一些,但是他还是一个十分智慧的人。但是提到诸葛亮就不得不提到周瑜了,他在《三国演义》中也是一位十分具有智慧的人但是却被诸葛亮气死了,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还有2人就是郭嘉和庞统但奈何都英年早逝。话说回来我对曹操也是十分喜爱,他实乃一代枭雄。而且在历史上也是一代名人。
读《三国演义》体验当时的惊心动魄与快意恩仇,使人流连忘返。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800字7
谦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因为坐拥了成功者的高位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谦虚待人,才是明智之举,才是德行之道。刘备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觉悟才能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才能使那么多的名人志士纷纷来投奔他辅佐他,对他忠心耿耿,助他南征北战,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成就蜀国的大业。
在春秋时期,政治家晏婴用一匹良马赎回了奴仆越石父,将他带回了齐国,到了齐国之后,晏婴对越石连一个招呼都没打就回家去了,越石父十分生气,认为夜莺不尊重自己,要与晏婴,断绝交往,晏婴知道之后非常惭愧,便亲自去见了越石父,恭恭敬敬的向他道了歉。一般有功之人常常会露出骄矜,目中无人之态,而像晏婴这样把人从困境中救了出来,又虚心接受了批评,毕恭毕敬的对待他,这才能叫居功不傲,而这也正是晏婴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的原因。
中国5000年的历史,谦虚待人,接受别人建议的例子数不胜数,可到了现在,能做到虚心待人却好像变得很难了。当你取得成功正洋洋得意的时候,当别人当面指出了你的不足时,人们往往都会大发雷霆,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却不去想这样做对我们并无好处,只会使那些真心对我们的人伤心失望。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等你意识到了这些,就可能已经晚了。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在生活中更要本着虚心的态度去和同学交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建议,这样我们就才能收获更多的朋友,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去改正。如果我们因为眼前的一点成功就骄傲自大起来,不听别人的意见,对人毫无尊重可言,那么那些对你付出真心的朋友都会纷纷远离你,而你也只能走向下坡路,并逐渐失去当前所拥有的一切。
虚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优秀的品质,无论身处高位或是低落尘埃,无论资产丰盈或是薄地贫瘠,我们都要虚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虚心接受别人诚恳的建议,发现身上的不足,并及时去改正。这样一个谦虚和逊,受人欢迎的你,离成功还会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