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7
Abstract7-10
目录11-15
1绪论15-37
1.1论文选题背景、解决的问题及理论和实践意义15-20
1.1.1选题背景15-16
1.1.2选题研究的问题16-19
1.1.3财政社会学视角研究新农村治理转型的意义19-20
1.2研究文献综述20-31
1.2.1财政社会学研究的现状20-23
1.2.2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研究23-26
1.2.3中国农村财政的专题性研究及观点综述26-27
1.2.4基层治理转型的专题性研究及观点综述27-31
1.3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线路31-35
1.3.1主要理论32-33
1.3.2主要研究方法33-34
1.3.3研究线路34-35
1.4论文创新及不足35-37
1.4.1主要创新35
1.4.2主要不足35-37
2财政社会学视角下新农村治理转型的研究范围界定37-81
2.1财政社会学的源起及内涵37-49
2.1.1财政社会学的源起37-44
2.1.2财政社会学的内涵44-49
2.1.3财政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49
2.2农村治理转型的变迁及内生动力探析49-74
2.2.1治理转型的定义50-52
2.2.2农村治理变迁的历程52-68
2.2.3新农村治理转型的目标定位68-71
2.2.4农村治理转型的内生动力探析71-74
2.3财政社会学视角下新农村治理转型的研究范式界定74-81
2.3.1财政社会学的研究范式74-76
2.3.2财政社会学的研究方法76
2.3.3基于财政社会学视角的新农村治理转型的路径界定76-81
3税收民主化:新农村治理转型的经济基础81-99
3.1税收民主化的内涵及现状81-84
3.1.1税收民主化的内涵81-83
3.1.2税收民主化的现状83-84
3.2税收民主化是新农村治理转型的经济基础84-99
3.2.1自产国家向税收国家转型85-89
3.2.2税收国家向预算国家转型89-90
3.2.3为什么税收民主化是新农村治理转型绕不过的弯?90-96
3.2.4税收民主化的路径选择96-99
4财政透明:新农村治理转型的制度保障99-117
4.1财政透明是实现新农村善治的制度保障99-105
4.1.1财政透明的内涵99-100
4.1.2财政透明的进度梳理100-102
4.1.3财政透明是新农村治理转型的制度保障102-105
4.2实现财政透明的路径选择105-117
4.2.1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106-110
4.2.2细化公共财政预算编制110-114
4.2.3深化公共财政预算监督114-117
5公民精神:新农村治理转型的社会基础117-127
5.1公民精神的内涵及对新农村治理的价值117-121
5.1.1公民精神的内涵117-120
5.1.2公民精神是新农村治理转型的社会基础120-121
5.2现代中国公民精神的培育121-127
5.2.1我国公民精神的现状121-123
5.2.2现代公民精神的构建123-127
6新农村治理转型案例的财政社会学视角分析127-141
6.1X县S镇的行政整体构架127-137
6.1.1S镇国民经济运行情况127-128
6.1.2S镇行政纵向排列及横向组合构架128-135
6.1.3“五归法”改革:税费改革后的机构改革135-137
6.2“五归法”行政改革解读137-141
6.2.1改革动因:乡镇财政紧缺137-138
6.2.2改革结果:权力上收138-139
6.2.3改革后续:在完善中还原139-140
6.2.4改革反思:制度的路径依赖140-141
7基于财政社会学视角的新农村治理转型的制度供给141-161
7.1税收民主化路径的制度供给141-146
7.1.1统一城乡税制培育农村新型税源141-143
7.1.2开放基层法庭培育农民法治意识143-145
7.1.3落实人大职能培育农民民主意识145-146
7.2财政透明路径的制度供给146-155
7.2.1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146-151
7.2.2重构预算权力格局全面细化预算编制151-154
7.2.3落实责任追究机制让财政透明制度运转起来154-155
7.3公民精神路径的制度供给155-161
7.3.1解构乡镇科层体制155-157
7.3.2分解行政村级权力157-159
7.3.3村民小组管理社区化159-161
参考文献161-171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171-173
后记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