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当代大多数出版和教育机构都要求科研论文、学位论文附加摘要。论文在出版之后,其摘要还有可能被收录到专门的文摘或索引期刊中。随着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摘要作为学术语类的一种,趋向规范化、程式化,甚至出现了从论文中提取摘要的计算机软件,如银河摘星(GalacticStar)。这种体制化的语篇格局与写作程序因其操作简便、信息突出而受到学术界、教育界的推崇。同时,也因其形式僵化而遭到批评和质疑(Kaplanetal.1994:401-426)。本文认为,要理性的对待这一现象,不能从功利的角度盲从,应客观分析形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动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各出版和教育机构以及国家标准对摘要的要求是形成摘要体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国家标准局对于摘要的要求是“简明扼要并准确地反映文献”(ANSI1979:1)。我国的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987:3-4)要求“报告、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并对摘要写作提出指导性要求: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报告、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可以引用,可以用于工艺推广。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报告、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同上)据此推知,摘要应该是浓缩版的论文,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但是,以上标准只是对摘要的内容提出了要求,对于摘要的功能却语焉不详。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摘要这一语类的出现,是学术语篇在系统发生(phylogenesis)过程中规范化的结果。按照Martin(1993:141-172)的语类理论要点,摘要写作是应学术交流这一社会需求在论文写作阶段完成之后的一项活动;其目的(或曰功能)是宣扬、推广论文。其写作水平直接影响到论文本身为读者所接受的范围和程度。鉴于此,对于摘要写作的研究得到不同语言学者的重视(Swales1990;Hyland2000;Bhatia1993;余莉、梁永刚2006:34-37)。本文采用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语类理论为指导,探讨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类特征及摘要写作教学。
本文首先述评语言学领域诸学派对于摘要写作的语类研究,肯定其研究成果,并指出这些研究在语法与语篇语义分析上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以语类读写教学法为框架,以学术论文摘要为研究对象,通过语法和语篇语义分析揭示摘要语篇的语类特征,进而勾勒出论文摘要写作教学的语类分析框架。
2.摘要的语类研究
Corbett(2006:26)将语类研究划分为五个领域: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功能语言学研究、“新修辞学派”研究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其中与学术语篇写作密切相关的是后三者。“新修辞学派”对于语篇的研究不注重于语篇的词汇语法形式以及用于表达这些形式的语音与书写系统,而是侧重于由语篇完成的社会活动(Miller1984:151)。功能语言学者通过语类研究语言使用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语篇分析者通过收集真实语料,对其进行语言学分析,进而识别语类,归纳语类特征,然后将归纳结果应用于语篇分析和写作教学。显然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类分析是一个循环过程。要将其用于学术语篇的分析,首先要收集学术语篇,然后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学术语篇的语类特征,分析成果可理解、解释学术语篇以及指导学术语篇写作。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研究者将语类作为一种工具用于分析和指导非英语民族的英语学习者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英语学习(Bhatia1993)。Hyland(2002:113-135)认为某些语篇之所以具有相似的特征,是因为它们在产生及使用中具有相似的社会语境,通过描写这些特征可以将一些语篇归为一类。这些特征就会对此类语篇的产生在语言选择上起到引导和限制作用,语类即是基于该假设而产生的。由此可见,新修辞学派对于语类的研究主要应用于对高校本族语的写作指导,功能语言学派和应用语言学派都将语类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术语篇写作指导。
应用语言学语类研究在指导二语学术论文写作方面成果尤其突出。但是,应用语言学者通过采访的方式,凭借直觉判断作者意向,以经验和认知为基础对语类进行分析,是通常意义上话语文化学(ethnographic)的研究路径。这种方法缺乏科学上的严密性。因为人们使用语言时在很多情况下是潜意识的,其交际意图是语言表达的动因,但不一定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此外,应用语言学派对于学术论文语步的描写,也因其规约性而受到批判(Kaplanetal.1994:401-426)。
摘要的语类研究主要是对摘要语篇结构的划分。Geatze声称,多数摘要由四部分构成:问题、方法、结果、结论(转引自Swales1990)。Swales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摘要的结构为:引言、方法、结果、讨论(Swales1990:181)。Bhatia(1993)提出四步摘要结构:介绍研究目的、描述研究方法、总结研究结果、给出结论。显然,结构明晰是以上几种摘要框架的优点。但是,这种规约性结构过于呆板,影响摘要写作的创造性发挥,对于摘要的多样性也是一种局限(Lock1988:156)。鉴于此,本文试以功能语言学语类理论为指导,将语类读写教学法引入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研究。
3.语类读写教学法
语类读写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在澳大利亚盛行的革新教学法在平民化教育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以前的精英教育环境下,受教育对象多为上层社会群体,他们生活中所接触的不仅仅是日常知识,也有专业化的书面知识,其读写能力在学校教育中不存在任何问题。在教育普及的情况下,中下阶层的儿童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但他们在生活中仅能接触到生活常识,对于专业化知识知之甚少,因此造成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读写困难。以前针对精英教育的革新读写教学法很难适应这一状况。针对这一状况,以Martin为代表的悉尼学派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通过与教育学家和中学教师合作,创立了语类读写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Martin1999:123-155;朱永生2011:6-12)。
这种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在师生共享知识基础上通过互动进行写作教学(Martin1999:123-155)。教学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解构范文—师生联合创作—学生独立创作。该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即在学生独立创作达不到满意效果的情况下,可进入下一个循环,重新从解构语篇入手。其核心思想是:在展示理想的写作范文并明示学生写作要求之前,不盲目要求学生独自完成写作。
4.语类理论指导下的摘要写作教学模式
本文作为一个前瞻性理论探讨,只能从理论的角度勾勒出基于语类的摘要写作模式的第一个步骤,即对摘要语篇的解构。第二步的合作创作和第三步独立创作需要通过教学研究活动(actionresearch)加以验证。对于摘要语篇的解构,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建构分析模式,然后通过两实例分析,验证这一分析模式的有效性。
4.1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类分析模式
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篇之所以成为语篇而非胡言乱语,连贯是构成语篇的重要因素之一。连贯不仅包括篇内连贯,还包括语篇与语境的连贯。语类就是语境连贯的一个维度(Eggins2004:54)。语类是语篇的文化目的,语篇通过特定结构和体现模式表达语类。通过分析这一结构和模式,可以识别语类及其特征。语类识别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Eggins2004:56;Bruce2008:19):
1)语篇的语域构型
语类产生于使用语言的复现情形。这一情形可以通过语域的三个变量(语场、语旨、语式)来识别。三个变量以特定的值复现并固定下来就产生了特定的语境,在特定语境下使用语言就产生某种语类。
语场是指语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或实际发生的事,语旨是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语式是指语篇的语言载体形式,即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语场、语旨、语式分别对应三大元功能中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语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概念意义的不同选择上,在词汇语法层上,表现在对词汇、及物性关系和语言结构等级上的逻辑关系的不同选择上。语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人际意义的不同选择上。在词汇语法层上,体现在对语气、情态系统以及表达态度意义的词汇的不同选择上。语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语篇意义的不同选择上。在词汇语法层上,主要表现在对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的不同选择上。
2)语篇的语类结构
语类具有“阶段性”(Martin1993:141-172)。语类结构就是指特定语类的既定功能阶段及其即定顺序。Mar-tin(1985:248-274)指出,要使用语言完成某项社会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阶段来完成,每个阶段完成活动的一部分。对于语类结构的描述涉及两个基本概念:构件与标注(componentandlabeling)。构件即为构成语类的每一个阶段;标注是依据功能语言学理论对给每个阶段一个功能标签。功能标注的目的是要回答语类中每个阶段对完成整个语言活动所做出的贡献是什么。描述语篇语类结构的另一项任务是确定语类中的哪些阶段是必需的,即对于构成这个语类是不可或缺的;哪些阶段是可选的,即这些阶段的存在与否只产生语类的变体,不影响语类的属性。
3)语篇中的语法体现模式
尽管识别语类结构是语类分析的重要部分,但是,不研究语类结构中各阶段的体现成分的语类分析是不完整的语类分析。语类是使用语言的不同方式。因为语类不同,使用语言的目的不同,言者会选择不同的语汇语法资源。这就意味着不同语类中语篇的词汇语法选择不同,因此,不同语类的体现模式是不一样的。此外,语类由各功能阶段构成,不同的功能阶段也反映出语汇语法选择的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语类阶段体现模式也不尽相同。可以通过确定语篇中每个部分的词汇语法模式,来确定语篇由几个阶段构成以及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在何处。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语类分析模式不同于其他学派,对于语类结构的分析不是直觉的,而是通过其语言体现模式来证明。下面通过两个摘要分析,来展示解构摘要的过程。
4.2摘要分析
首先以一个摘要语篇为例,对其进行语法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语域分析,然后结合语篇体现模式,勾勒出该语篇的语类结构。
根据以上语域分析,可以发现,该语篇的语类结构,在概念主位上体现较为明显。整个语篇可以分析为两个阶段:导入^内容(在摘要中两阶段的界限用“‖”标出)。从概念意义上看,导入部分是可选的,而内容部分则是必选的。此外,还可以通过衔接分析进一步将各个语类阶段细分为不同的语篇相。
5.语类分析对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启示
Eggins(2004:70)认为,功能语类分析的应用价值在于:1)判明哪些语篇是得体的,哪些是不太合适的;2)对比不同语类及其体现的语用语境和人际语境;3)理解虚构语篇语类与真实语篇语类的异同;4)进行批评语篇分析。
判明一个语篇是否得体,至少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语篇本身是否具有语篇性(texture);二是语篇是否与其情境和文化语境相适应。通过语类分析,可以判断语篇的语境适应性。在语类分析模式下,分析论文摘要的语域构型、语类结构以及语篇的体现模式可以揭示摘要语篇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学术写作传统、结构是否合理、表达是否确切。
语类的目标性特征表明不同类型的语类体现不同的语用语境和人际语境。在语用语境下,语类有切实的可实现目标。而人际语境下的语类虽然有明确目标(即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但这一目标却是模糊不清的。语篇摘要具有明确的语用目的,它不同于日常会话,甚至不同于学术讲座。学术讲座是否成功,不仅决定于讲座内容及主讲人,主讲人与听众的互动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而语篇摘要是否成功,就是要看它是否达到了其所要达到的目的,起到概括全文、帮助读者确定是否通读全文、引导读者通读全文的作用(关于摘要的功能,详见Huckin2001:93-103)。对于摘要进行语类分析,就是要揭示其语用目的。学术语篇摘要属典型的非虚构语篇语类,通过语类分析,可以掌握此类语篇的语类特征,从而达到指导此类语篇写作的目的。基于以上对语类分析的作用与摘要语类分析的结合,考虑到Martin(1993:141-172)给出的语类的定义,可以推知,功能语类分析对论文摘要写作有以下启示:
首先,论文摘要应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社会性,在撰写论文摘要时,必须凸显论文作者的目的,明确读者对象,清晰传达作者意在论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其次,4.2节的分析表明,论文摘要具有浓缩性和抽象性的特征。在语言表达上,论文摘要必须言简意赅,不可泛泛而谈。在内容上要有高度的概括性,摘出文章的要点。有别于《国标》的要求,语类分析更能突出摘要的功能与目的,对其所进行的语类特征的描写更易于为摘要写作者掌握。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将论文摘要和正文的引言相混淆的现象,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握摘要语篇的语类特征。最后,论文摘要尽管有宏观语类结构,但不必拘泥于固定程式,而是要通过动态的语类分析,突显摘要逻辑。只要有摘要所必需的语类阶段,能达到其目的,表达形式是可以不拘一格的。
6.结语
在本文中,首先厘清了语言学研究领域内三个语类研究派别对于语类研究的不同方法和应用范围。重点了介绍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语类的概念、语类分析模式及其应用。通过对于学术论文摘要的分析,概括出摘要的发展阶段。这一研究成果可用以指导和评价摘要写作。在本研究中,尽管摘要语篇的社会目的大体相同,因而将其归为一个语类。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一是语料分析仅限两篇语料,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摘要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论文摘要语类特征及语类结构也可能不尽相同。这些问题都有需要进一步探讨。此外,本文尚是在理论层面上将语类读写教学法引入摘要写作教学,更多的教学实践将进一步证明这一理论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