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据思维成果的新颖程度,可把思维分为再现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己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方法,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合,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想象、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独创性、敏锐性、能动性、多向性和综合性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
毛泽东创新思维是毛泽东在认识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的思维活动、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方法的总概念。从本质上讲,毛泽东创新思维就是在突破传统的和教条主义的“唯书”、“唯上”等思维定势基础上,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构建了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的实事求是思维方式、“两次飞跃”思维方式、矛盾分析思维方式、群众路线思维方式、独立自主思维方式等新的思维方式,创立了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新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创新思维也具有独特的个性特质,主要表现为批判性、独创性、辩证性、广阔性和预见性。
毛泽东创新思维的产生,具有“战争与革命”时代的特定社会背景,拥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以及优秀的中国思维传统等基础,同时也与毛泽东的性格、意志、情感等个性心理素质密切相关。毛泽东创新思维还经历一个由形成到逐步发展的连续过程,即从早年的创新意识到抗日战争初期形成初步完整的创新思维理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创新思维理论的日益完善和成熟;从解放战争到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毛泽东创新思维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1957年到“***”结束之间毛泽东创新思维的曲折发展。
在长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长期的理论研究、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思维的基本原则。其主要的有:独立思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集中群众智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最基本原则。
作为各种知识在人类大脑中的组成方式的知识结构在创新思维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毛泽东的知识结构具有自身显着的特点:广博与精深的统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并重。毛泽东的知识结构还经过了“提升”、“补弱”等动态的建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建构起来的优化而合理的“宽而多尖”型知识结构基本符合创新思维对知识面的特殊要求,因而对毛泽东创新思维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带有局限性的知识结构对其创新思维却产生了制约作用乃至负面影响。
思维方法分为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创新思维过程中既能够科学地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等形式多样的逻辑思维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以及形成概念、原则和理论等,又能够灵活地运用形象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方法和逆向思维方法等各种非逻辑思维方法形成指导实践的计划、方案和策略等,同时还能够成功把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以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
毛泽东创新思维的现实价值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对继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意义主要有:确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提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的思维方式、方法;指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前进方向。对提升民族创新能力的启迪作用表现在:更新观念是提升民族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构建科学的创新思维模式是提升民族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树立创新人格是提升民族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提升民族创新思维能力的条件。
摘要
积极心理学运动是20一世纪末发源于美国的一场心理学领域内的运动。积极心理学运动反映了现代人面临着深刻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等种种严峻的局面,而正是为了向现代人提供一套可能的解决方案,积极心理学运动才‘应运而生。从心理学领域内各个心理学流派或分支发展的视角来看,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内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取向心理学这两大阵营之间激烈碰撞与相互交融的体现和结果。积极心理学一方面继承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等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关于人的积极方面的研究议程,对主流心理学消极的人性观尤其是临床心理学的疾病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另一方而,积极心理学高举实证主义科学的大旗,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非实证的研究方法予以批判。正是通过这种主动地为合法的理性活动划界的工作,刁得以击败竞争对手,从而在心理学领域站稳脚跟和获得蓬勃发展。
积极心理学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积极的主观经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组织制度等,为现代人过上快乐的生活、善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积极心理学不仅对以《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中的疾病意识形态进行解构,}ta巨建构了一套对人的性格优势与美德进行分类的系统-《性格优势与美德分类手册》,从而使心理学能够更为系统地对人的性格优势与美德进行分类和评估。此外,积极心理学还开发了幸福治疗、积极心理治疗等积极的治疗方法,不仅能极大的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从长远来看,还能使人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或许不在于提供了某些具体的心理治疗方法,而是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语一言,使心理学家和普罗大众都得以更加系统地思考和评估幸福、美德、意义等积极品质,不仅使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生动,而且使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形象更加完整和全而。
然而,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积极心理学存在重大局限性。一方而,积极心理学声称的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的主张无法成立;另方面,积极心理学有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种族中心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积极态度的暴政等嫌疑。
木文讨论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哲学根源和心理学渊源,论述了它的生态、经济、扫二会和精神方而的背景,并阐述了它的主要理论体系。木文最后提出,在后现代的语境中,积极心理学试图以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现代性所伴随的现实问题,这固然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比较日u的成果;但是,鉴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所以任何一种心理学理论都无法单独地解决它们,积极心理学也不例外。积极心理学要想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在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的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与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学乃至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之问的对话与合作,为建设一个在生态、经济、社会、精fish方而都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
台湾儒学即从大陆传播进入台湾,并在台湾社会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并发挥着积极文化作用的地域性儒学。台湾儒学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幵始,逐渐进入了台湾和大陆学者的研究视野当中,但迄今为止对台湾儒学的研究文章着实并不算多,以台湾儒学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着更少。
本论文的主题是较为系统的考察台湾儒学的社会传播与发展,并期许对儒学发展研究贡献些微力量。台湾儒学近四百年的传播与发展,存在且深入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一直没有中断过,从人际间互动的意识、生命尊重的态度、生活起居的戒律、崇敬祖先的祭拜仪式、宗族家族的伦理约束、宗教信仰的模式、传统民间娱乐的戏曲,乃至对政治人物的责任要求、企业经营在运作中的理念,在在都涵盖了不同层次的儒学精神,或明显或婉约的呈现出来,这样一个儒学深度进入人民生活的社会,其传播与发展的过程,在研究中国哲学研究的范畴中,应该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即“汉族人口迁移与台湾儒学传播”,其中考察汉族人口迁移过程,以及对于台湾儒学传播的影响;“教育学术与台湾儒学”,其中考察明郑时期、清领时期,以及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的教育制度及其建设对台湾儒学发展的影响;“宗教信仰、民俗文化与台湾儒学”,其中考察儒学观念在台湾的宗教信仰领域中的体现,以及台湾传统戏剧中儒学精神的体现;“台湾儒学的发展与转化”,其中考察台湾光复之后,国民政府对于儒家文化的大力推广、唐君毅等大儒所着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的标志性意义、台湾儒学在新时期的发展等内容。
而论文的结论就是,从台湾四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来看,从明郑时期的儒学初传,到清领时期的儒学繁荣,再到日据时期的儒学低谷,再到台湾光复之后的儒学在新时期的再度繁荣和发展,儒学一直积极塑造着台湾的文化和社会,为台湾人民精神世界的成长、道德责任感的培养、爱国观念的培育,以及台湾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甚至在日据时期,台湾儒学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抗日本殖民文化的一种手段。详细分析儒学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有利于新时期文化和社会的更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