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缘起
1.1.1转向乡村的中国现代化的浪潮
1.1.2云南美丽乡村实践隐忧
1.1.3昆明坝区乡村的遗憾与转机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研究视角与方法
1.3.1研究视角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范围与对象
1.4.1研究范围
1.4.2研究对象
1.5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国外对人居环境的研究综述
1.5.2国内对人居环境的研究综述
1.5.3国内对现代性与人居环境的结合研究综述
1.6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研究内容
1.6.2研究逻辑框架
第二章现代性议题与人居环境科学
2.1议题:“现代性”
2.1.1西方学术语境下的“现代性”
2.1.2现代性思想的特征
2.2人居环境--幵放复杂的巨系统
2.2.1从人类聚居学到人居环境科学
2.2.2对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求解尝试
2.3现代性视野下坝区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认知
2.3.1现代性视野下坝区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认知
2.3.2以“道德+科学”审美构筑的乡村环境伦理观
2.3.3以“艺术+道德”审美构筑的乡村日常生活观
2.3.4以“科学+艺术”审美构筑的乡村地域风格观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现代性的陷阱与应对策略构想
3.1坝区乡村考察
3.1.1考察概况
3.1.2坝区乡村人居环境考察总结
3.2现代性的隐忧
3.2.1对环境伦理道德关系的忽视
3.2.2对日常生活传统形态的轻视
3.2.3对乡土建筑地域风格的异化
3.3更新策略的建构思路
3.3.1兼顾环境伦理道德关系以保护乡村基质
3.3.2重视日常生活传统形态以延续乡村风韵
3.3.3维护乡土民居建筑风格以传承地域基因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兼顾环境伦理的生态适应性策略
4.1释义“生态适应性”
4.1.1生态、生态系统与适应
4.1.2“生态适应性”策略
4.2“生态适应性”策略的操作路径
4.2.1分析评价坝区乡村生态适宜性
4.2.2管控乡村聚落空间边界
4.2.3引“廊”入村与维持“宅-地关联”模式
4.3本章小结
第五章重视日常生活的情境化重构策略
5.1释义“情境化重构”策略
5.1.1情境与情景
5.1.2“情境化重构”策略
5.2情境化重构策略的操作路径
5.2.1空间碎片化:传承乡村图底关系秩序
5.2.2空间游戏化:营造充满活力的“村头巷尾”
5.3本章小结
第六章传承地域风格的低技化亲合策略
6.1释义“低技化耦合”策略
6.1.1两个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的趋势
6.1.2“低技化耦合”策略
6.2“低技化耦合”策略的操作路径
6.2.1“专家导控”系统的图纸与政策成果
6.2.2“民间建造”系统的资金与施工技艺
6.2.3“低技化耦合”策略的意义
6.3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语
7.1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计划”
7.2研究的旨趣:爱其村、乐其俗、安其居
7.3研究的成果
7.4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7.5对未来研究的方向及建议
本文结论
现代性提供观察现区乡村人居环境的新角度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问题的路径,引发反思意识以促进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分析研究所得出结论基础上,论文运用现代性的观点重新架构了乡村人居环境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更新策略的探讨,提出兼顾环境伦理以保护乡土基质的生态适应性策略、重视日常生活传统形态以延续乡村风韵的情境化重构策略以及维护地域风格以传承建筑文化的低技化锅合策略应对未来现区乡村人居环境的更新实践:
(1)“生态适应性”策略从宏观视考察乡村人居环境更新的问题,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更新要优先注重环境伦理的问题。“生态适应性”策略用科学的方法在人工建筑环境(生活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生产空间)之间建立起某种平衡关系以协调人地关系问题。
(2)“情境化重构”策略从中观视角考察乡村人居环境的更新问题,认为乡村传统日常生活形态是其重要的特质。村内公共空间设计要以能够体现乡村生活特质为导向,以“碎片化”的空间处理手法等来设计,使其成为乡村传统日常生活场景发生的舞台。
(3)“低技化称合”策略从微观角度探讨乡土建筑的风格的传承问题。乡土民居建筑是乡村特色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最为直接地展示着乡村风貌。乡村人居环境更新实践必须考虑乡土民居建筑的地域风格传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