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科毕业论文提纲

时间:2020-12-06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大学专科毕业的论文提纲包括哪些内容呢?论文的提纲的部分包括题目、摘要以及参考文献等部分。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大学专科毕业的论文提纲,欢迎阅读!

大学专科毕业论文提纲篇一:

题目:后现代语境下生态设计的困境与对策

设计自古以来就与人类密不可分,时至今日,设计的涵盖面越来越广,人类生活的各个细节都与设计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以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后现代主义设计与生态设计之间的关系,寻求后现代社会中生态设计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探讨了现代设计“两面性”的基础上,阐述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实践是现代设计“兴利除弊”的重要法宝,进而论述生态设计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必然选择。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态设计亦是如此。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生态设计存在着或这或那的问题。文章结合当前生态设计的实践,透析后现代语境下生态设计面临的困惑,即“绿色”观念的片面化,“人本”理解的狭隘化,“环境”意识的短视化和“多元”思想的浅薄化等,然后着重论述在后现代语境下该用什么样的对策来应对生态设计的这些困惑。

在后现代视野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作为发展天平的砝码,而是应该设法找出一条自然与人类能够同时受益的途径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双赢”。既不能无限度地破坏自然,同时也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这是当前及未来设计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当前生态设计走出困境的若干对策。一是要合情合理,善待资源,在绿色材料选择、简约结构设计等方面切合“生态”要求;二是要瞻前顾后,善始善终,通过模块化设计、可拆卸可回收设计等延长产品的有效寿命;三是要弘扬文化,拒斥媚俗,提升设计的文化内涵,在更多地关注人性的同时规避庸俗的过度设计;四是要崇尚自然,提倡多元,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鼓励设计的多元化、特色化。

摘要4-6

ABSTRACT6-8

目录8-11

第一章绪论11-22

1.1设计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11-14

1.2当前设计面临的突出问题14-15

1.3生态化:当前设计发展的趋势15-16

1.4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16-20

1.5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0-21

1.6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21-22

第二章文明与危机:现代设计的两面性22-30

2.1现代设计与文明发展22-26

2.1.1现代设计的概念22

2.1.2现代设计产生的背景22-24

2.1.3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阶段24-26

2.2现代设计与危机生成26-30

2.2.1现代设计“形式追随功能”的局限性26-27

2.2.2现代设计的负面影响27-28

2.2.3现代设计的“终结”28-30

第三章和谐:后现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30-40

3.1现代性背景下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对立”30-35

3.1.1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30-32

3.1.2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困惑32-34

3.1.3现代设计对待自然的态度34-35

3.2后现代视域中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和谐”35-40

3.2.1后现代自然观的兴起35

3.2.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产生35-36

3.2.3“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反思36-38

(1)“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36-37

(2)“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选择37-38

3.2.4后现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38-40

第四章生态设计:后现代语境下设计的必然选择40-52

4.1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本质特征40-44

4.1.1“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概念40

4.1.2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及特征40-44

4.2生态设计的概念与理论基础44-47

4.2.1生态设计的概念44-45

4.2.2生态设计的诞生之源45-46

4.2.3生态设计的基本特征46-47

4.3生态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耦合”47-52

4.3.1时间背景上的耦合47-48

4.3.2反理性观念上的耦合48-49

4.3.3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的耦合49-50

4.3.4多元化设计风格上的耦合50-52

第五章后现代视域中生态设计面临的困惑52-63

5.1“绿色”观念的片面化52-54

5.1.1一俊遮百羞:环境设计的“绿色”化误区52-54

5.1.2材料决定论:产品设计的“绿色”化误区54

5.2“人本”理解的狭隘化54-57

5.2.1生态建筑设计的人本化理解误区55-56

5.2.2其他领域设计的人本化理解误区56-57

5.3“环境”意识的短视倾向57-59

5.3.1环境意识短视倾向在环境设计中的表现57-58

5.3.2环境意识短视倾向在包装设计中的表现58-59

5.4“多元”文化的浅薄倾向59-63

5.4.1包装设计文化缺位的误区59-61

5.4.2环境设计求同化的误区61-63

第六章后现代语境下生态设计的发展思路63-89

6.1合情合理,善待资源:生态设计的必然选择63-69

6.1.1选用绿色材料进行设计64-66

6.1.2开发新型人工材料66-67

6.1.3完善格局,倡导简约设计67-69

6.2瞻前顾后,善始善终:生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69-74

6.2.1延长产品生命周期69-70

6.2.2推行模块化设计70-71

6.2.3倡导可回收设计71-73

6.2.4健全监督机制73-74

6.3弘扬文化,拒斥媚俗:生态设计的文化调控手段74-816.3.1解构传统,建构新的审美话语74-76

6.3.2重视文化,提升设计内涵76-78

6.3.3关注人性,提倡情感设计78-79

6.3.4规避媚俗,抵制过度设计79-81

6.4崇尚自然,提倡多元:生态设计的本真追求81-89

6.4.1因地制宜,重视地域特性81-83

6.4.2注重设计风格的多元化83-85

6.4.3重审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天人合一”85-89

结论89-91

参考文献91-95

附录95-96

致谢96

大学专科毕业论文提纲篇二:

《科学学在中国》

科学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越来越要求对科学技术的结构、发展规律,以及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于是,科学学就应运而生了。

科学学是以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交里融合形成的一个研究领域,是研究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科学学作为一门“元科学”、“软科学”,在推进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协调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关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近30年来的科学学在中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目录

科学学在中国(代序)

第1章科学学在中国前史

1.1提出中国科学发展途径的代表人物

1.2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

1.3建国前中国学者对科学论的研究

1.4建国初至***前的科学论研究

第2章我国科学学的学科建设

2.1科学学的学科建设工程指向

2.2国外科学学信息资源的输入与开发:经典著作和情报作品

2.3我国科学学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综合性著作、教材和工具书

2.4我国科学学基础理论和历史研究:理论性专著

2.5我国科学学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应用性专著

第3章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创建与发展

3.1研究会创建的背景与条件

3.2全国第一次科学学学术讨论会与研究会的组织;隹备

3.3九华山会议与研究会的创建与巩固

3.4世纪之交研究会的更新与发展

3.5当前研究会的活动态势

3.6研究会发展的经验、启示和前景展望

第4章科学学期刊在中国

4.1前史期刊:他山之石

4.2先行期刊:借巢引凤

4.3研究会刊:学术家园

4.4同类期刊:共同繁荣

第5章科学学在大学

5.1科学学在中国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5.2大学科学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5.3大学科学学研究机构与合作网络

第6章科学计量学在中国

6.1科学计量学在中国的历程

6.2中国科学计量学主要成就

6.3中国利学计量学的国际交流

第7章科学学的国际交流

7.1访苏见闻:新两伯利亚“利学城”

7.2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从世界看中国

7.3从普赖斯到鲁索:影响中国科学计量学发展的若干国际交往纪事

7.4我同三位欧洲科学学家的交往

7.5国际科技园区的管窥

7.6IASP第17届科技园世界大会

附录A国内科学学研究机构介绍

附录B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大事记

附录C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历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参考文献

大学专科毕业论文提纲篇三:

中文摘要6-8

abstract8-10

1引言13-17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3-16

1.1.1国外关于胜任素质模型的研究与应用状况概述13-15

1.1.2我国关于胜任素质模型的研究与应用状况概述15

1.1.3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战略意义15-16

1.2我国人力资源经理界定16

1.3研究思路16-17

2胜任力素质模型理论概述17-46

2.1胜任力素质理论概述17-20

2.1.1胜任力的提出17

2.1.2胜任力素质内涵17-20

2.2胜任力素质模型概述20-22

2.2.1胜任素质模型的内涵20

2.2.2胜任素质模型的类型20-22

2.3素质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中的作用22-33

2.3.1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23-24

2.3.2基于素质模型的职务分析24-26

2.3.3基于素质模型的选拔与测试26-28

2.3.4基于素质模型的绩效管理28-29

2.3.5基于素质模型的员工培训与发展29-31

2.3.6基于素质模型的薪资方案与福利计划31-33

2.4构建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步骤与方法33-39

2.4.1按胜任力因子获得的技术分类33-35

2.4.2按胜任力因子获得的逻辑关系分类35

2.4.3按胜任力模型的开发程序分类35-39

2.5国内外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理论研究成果39-42

2.5.1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理论研究成果39-41

2.5.2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理论成果41-42

2.6我国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模型研究趋势和展望42-46

2.6.1胜任力素质模型验证方法的深化42-43

2.6.2各建模方法的进程效用分析43

2.6.3胜任力模型研究对象的扩大及转变43-46

3建立素质模型的流程与方法46-59

3.1能力素质模型举例46-47

3.2职类职种的含义与划分方法47-48

3.3建立素质模型的流程48-59

3.3.1素质研究与开发的步骤49-51

3.3.2关键事件访谈法的操作要点与方法51-55

3.3.3主题分析素质模型的完成55-57

3.3.4素质模型评估与确认57-59

4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和量表设计59-67

4.1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鉴定分析59-61

4.2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工作分析61-63

4.3世界500强企业hr中层管理人员的胜任力因子分析63-67

5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模型和量表分析67-74

5.1被调查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描述性统计67-69

5.2人力资源经理核心胜任力的重要性分析69-74

5.2.1影响和鼓舞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69-71

5.2.2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1

5.2.3控制情绪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1-72

5.2.4建立信任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2

5.2.5沟通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2

5.2.6持续学习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2-74

6结论74-75

6.1研究结论74

6.2研究不足74

6.3研究建议74-75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