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以下是sxsky小编搜集整理的临床医学论文提纲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篇一: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预防骨折的临床监测研究
目的:旨在了解本地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骨密度(BMD)及骨代谢生化指标——骨钙素(BGP)、骨碱磷酶(B-ALP)、Ⅰ型胶原C-末端(CTX)的阈值,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和检验诊断指标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观察85例不同症状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伴有骨折组(65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未骨折组(20例)。分别收集骨密度(BMD)、骨钙素(BGP)、骨碱磷酶(B-ALP)、Ⅰ型胶原C-末端(CTX)的临床监测值。另选健康体检者27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查项目同骨质疏松组。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值变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数据采用t检验、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通过计算和对比三组检测结果,得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临床监测阈值。结果:通过对比分析,骨质疏松症发生骨折,骨密度及骨钙素、骨碱磷酶、Ⅰ型胶原C-末端有明显的特异性,可参照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监测预警。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及骨代谢生化指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出现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相关检测值相比明显偏低,其中腰椎L2-4、股骨颈NECK、WARD'S三角、大转子TROCH、桡骨RADIUS等五个部位的BMD随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BMD呈明显下降趋势;另外,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钙素(BGP)、骨碱磷酶(B-ALP)、Ⅰ型胶原C-末端(CTX)监测数据相对未发生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也有明显变化。综上,说明骨密度(BMD)、骨钙素(BGP)、骨碱磷酶(B-ALP)、Ⅰ型胶原C-末端(CTX)的临床监测值对于预警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有重要价值。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阈值,骨密度——腰椎0.714±0.107(g/cm~2)、股骨颈0.570±0.119(g/cm~2)、桡骨远端0.267±0.1108(g/cm~2);骨钙素(BGP)5.75±5.43ng/ml、Ⅰ型胶原C—末端(CTX)0.47±0.39ng/ml、骨碱磷酶(B-ALP)34.05±13.33u/l,为骨质疏松症发生骨折的临床监测预警值。
中文摘要5-6
英文摘要6-8
英文缩略语8-9
前言9-12
1骨质疏松骨折发生机理9
2骨密度因素9-10
3骨形成指标10-11
4骨质疏松性骨折11-12
文献综述12-14
材料与方法14-16
1采用的研究方法14
2病例来源14
3病例选择标准14-16
结果16-18
讨论18-20
结论20-21
致谢21-22
参考文献22
篇二: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的观察,探讨其机理,旨在为临床提供一种更有效、最优的治疗方法。同时,通过临床观察为其理论和疗效提供佐证,为进一步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研究及开发新药提供基础。方法:通过查文献,阅资料及临床实践,采用随机非盲法对符合标准的3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医以理冲汤为主加减,西医辅以有效的抗生素的治疗。通过观察患者服药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变,统计分析其临床疗效,并对参数指标的变化与疗效相关性作出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共治疗30例,其中治愈10例(33.33%),显效10例(33.33%),有效7例(23.34%),无效3例(10.00%),总有效率为90.00%。结论: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采用有效的中药汤剂,西医辅以有效的抗生素的疗法,在临床治疗中有明显优势。该法祛邪与扶正并举,通过整体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症状,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文摘要5-6
英文摘要6-7
前言7-8
文献综述8-22
1病因病机8-12
2治疗12-20
3诊断20-21
4结语21-22
临床研究22-27
1临床资料22-24
1.1病历来源22
1.2诊断标准22-23
1.2.1中医诊断标准22-23
1.2.2西医诊断标准23
1.3病例纳入标准断23
1.4病例排除标准23-24
2实验方法24-27
2.1治疗方法24
2.2观察指标24
2.3疗效判定24
2.4评分标准24-26
2.5病情分级标准26
2.6病情分级量化评分26-27
结果27-28
结论与分析28-30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30-32
致谢32-33
参考文献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