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徽派建筑论文范文,徽派建筑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家园(外一题)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徽派建筑及建筑风格及国家地理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徽派建筑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早就听说江西的婺源很漂亮,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增刊)“选美中国”更是把婺源列入中国“最美的乡村”.最美的乡村是什么样子,它真的有那么美丽吗?这引起我浓厚的兴趣.五一长假的那几天,我们举家驾车前往.
好一个婺源,果然名不虚传,婺源之美丽令妻子兴奋不已,很快,她拿出她的油画作品《故里》,画面上呈现的是青山环抱绿树掩映的一个村庄――她用她那多彩的画笔描绘出了婺源的神韵;而我,时隔多日,依然只是沉浸在她的美丽之中,当用键盘敲出“家园”的标题时,竟然一时语塞.
我们于2007年5月2日到达婺源.好像是全国各地的私家车都来到了婺源,看看车牌,陕、豫、鄂、川、湘等什么省份都有.婺源之美,引得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婺源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处,今属江西省,历史上却一直是安徽徽州的一个县,安徽的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而婺源就是安徽古村落的一部分.徽宅的典型特征是白墙黑瓦、高墙翘檐.镂空的窗户、精湛的雕饰、高高的马头墙,凸现了其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婺源就是由这些相对独立的房舍集聚而成,且屋身较高,这使得房屋露出更多白色墙面来,加上屋顶的一溜黑瓦,粉墙黛瓦,错落有致,从远处看起来,黑白相间,显得别致而又典雅.
村庄的前面大多有一条由溪水汇聚而成的小河,河水晶莹剔透,像一面明镜衬托着整个村庄,河面映着村舍的倒影,形影相连,煞是漂亮.
小河的前面、村子的四周是满山遍野、远近高低不同的油菜花,时令虽说已过了花期,油菜已经结籽,但是少许晚开的油菜仍然顽强地摇曳着它那金黄色的花朵.
阳春三月,春色正浓,连绵的青山苍翠欲滴.婺源的村庄大多建在山脚或者山间,所有的一切都以青山为背景,黑白相间的房舍、金色的油菜花以及绿色的山体构成了一幅写意的山水画,黑、白、黄、绿是它的基本色,而湛蓝如洗的天空恰似这国画中的留白,整个画面宁静、淡雅,唯美,充满意境,令人无限遐想.
而婺源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她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想起一百多年前印第安索瓜米希族酋长《西雅图宣言》中那一段颇为著名的话:“我们红人,视大地每一方土地为圣洁,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的生命里,每一根晶亮的松板,每一片沙滩,每一缕幽林里的气息,每一种鸣叫的昆虫都是神圣的,树液的芳香在林中穿越,也渗透了红人亘古以来的记忆.”
穿行在婺源的大地上,所到之处、目光所及,无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婺源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虔诚.与印第安索瓜米希族人相比,一点都不逊色.
婺源的村庄无论是建在山脚还是山间,前提是尽可能少地破坏环境,尽可能多地和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天人合一的景象随处可见.无论你的目光多么挑剔,你找不到平日里常见的那种无视生态、毁坏山林的迹象,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依然那么郁郁葱葱、依然那么晶莹闪亮.
更可贵是,婺源村庄的规模建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无一例外都和周围的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让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是该有个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村庄也确应有个这样的环境.
该文来源:http://www.sxsky.net/timu/412582.html
人是自然之子,可是人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人定胜天,于是就不顾生态平衡狂热建设,其结果是遭到大自然无情报复――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以及地球气候变暖等然而,行在婺源的村头田间,你会觉得婺源人似乎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与天斗、与地斗”或者愚昧地想“改天换地”的狂热念头,与印第安索瓜米希人一样,他们珍爱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珍惜每一寸土地,每一根草木.举目四野,只要看到这所有的山都那么青、所有的水都那么绿,以及这依山傍水秀丽的村庄,你就会觉得上述的美丽一点都不掺假.于是,我想,能和大自然如此和谐相处的人必定有一颗平和、善良的心.旅行在婺源,无论是遇到河边浣衣的妇女还是田间劳作的农夫,个个都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回来后我查阅婺源的历史,原来这块土地曾孕育了理学大师朱熹,而朱熹理学思想的精髓是:“存天理,遏人性”,他反对超过延续条件的物质欲望.难怪婺源人能和大自然如此和谐相处,难怪婺源人那么平和安详,原来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绿树掩映,秀水环绕的村庄随处可见,粉墙黛瓦、高脊飞檐的民宅更不是婺源独有,何以就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若论徽派建筑的典型性,婺源的村庄比不过黟县的西递和宏村.若说“小桥、流水、人家”,那么乌镇和周庄也比婺源更有代表性.当然,这仅是以单个论,若从整体上看,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前年我陪陕西的一位诗人去乌镇,晚上坐在镇上的东大街茶楼品茗,窗的左边是颇具特色的江南古镇,而窗右边的京杭大运河上,机油船川流不息,加上岸边集市的吆喝声、喧闹声,完全破坏了江南古镇的那份古韵.其实不光是乌镇,其他地方也大多如此,只要一离开那个景区,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形、另外一种景致了.而婺源却不这样,我是从安徽的黄山进入婺源的,也就是东线,所到之处,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据说电影《闪闪的红星》就是在婺源拍摄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你能看到的景色就跟歌中唱的一样,一点都没有变样.第二天,我走了她的西线,那是最长的一条线路,几乎贯穿大半个婺源,但是,看到的依然美丽如故.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婺源之美胜在整体.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把婺源列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也正基于此.是的,婺源所给予的美是全景式的、立体的.“有容乃大”这种糅合、吸收了所有细、小而凝集成的整体美,其散发出来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强烈地震撼并攫取了我的心.
俄国的散文大师普里什文曾说:“在人类的心灵里包含着整个大自然.”人,说底还是大自然的孩子,在自然的怀抱中结庐而居,自由自在地栖息在大地之上,也许是人类最好的生存方式.其实,我们每个人追溯几代,可能都来自农村,我这一代就有过童年乡村美好的记忆:阡陌纵横的田野、蜿蜒流淌的小河、村头的老树,还有傍晚时升起的炊烟以及早晨那动人的鸡鸣犬吠.然而,现代化的进程,让这一切渐行渐远,离我们远去.当我们来到婺源、当婺源向我们展现她处女般迷人的风姿时,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依然保持着一种原有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而这种状态,似曾相识,曾经拥有,于是,我们会兴奋地发出喟叹:这不就是我们曾经的家园吗?
我一直认为,孩子们应该有属于他们的童年乡村生活,哪怕仅仅是一段时间;另外,人理想的晚年就该在乡间过着一种安静的田园生活.婺源,或许能让大家的梦想成真.这正是婺源美丽的真正价值所在.
幸游麦积山
1.
可能是自己的孤陋寡闻,十几年前我不知道甘肃有一个天水市,当然也就更不知道天水的麦积山了.老婆是在那儿上的中学,直到认识她以后才知道,天水麦积山与敦煌莫高窟齐名,并与河南的龙门石窟,山西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窟.如此大名鼎鼎的地方,居然不知道,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可饶恕的过失.为了补上这个漏缺,我把年休假的旅游定在了西部,并把麦积山当作必到之地.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徽派建筑类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专科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29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 职称论文适用: |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免费选题 |
2.
麦积山地处天水市东南部约30公里处.因中间粗大,底部细小,很像农家的麦垛,故名麦积山.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便是开凿在山的南侧崖壁上的.
进入窟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组依壁而凿的佛像,中间那座佛像高达十几米.顺着那组佛像上下左右望去,只见浅龛深窟高凿于悬崖峭壁之上,层层叠叠,密似蜂巢.洞窟与洞窟之间栈道相接,那栈道云梯蜿蜒曲折,上下错落.因飞架于陡峭的崖壁之上,犹如飞檐走壁,惊心动魄,行走其间令人胆战心惊.《玉堂闲话》一书曾赞叹:“其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千龛万屋,虽自人力,疑似神工.”是啊,看到麦积山石窟之后,我的脑海里闪过的第一念头是:1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在陡立的百丈崖壁上凿洞塑像的.其惊险、其难度,让我这个现代人看来,至今都困惑不解.
徽派建筑本科论文如何写
播放:23005次 评论:7752人
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到417年)与敦煌莫高窟凿于十六国前秦(公元368年)相比,约晚20年,到了西秦,麦积山已有“山学百余人”.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在麦积山更是大修窟龛,造像万千,这时的麦积山已呈现“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的壮观景象,尔后,历朝历代不断开龛造像或重新妆饰,上下历时1600余年.其间虽多次遭受地震破坏以及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屡有毁坏,但至今仍保存洞窟194间,壁画1000余平方米,碑刻几十方,特别是泥塑、石雕足有7800余件,堪称东方雕塑陈列馆.
3.
如果说敦煌莫高窟以壁画著称,那么天水麦积山便是以雕塑见长.
盛夏的八月酷暑难挡,且麦积山地处西部,地广人少,景区内游人稀少.这非常好,可以不受干扰静静地观赏,品读.我在洞窟前徘徊时,正好遇到甘肃电视台在拍一部关于麦积山的专题片.麦积山资深研究员张老先生正对着话筒侃侃而谈.导游的讲解不免有戏说或商业炒作之嫌,因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且又面对广大电视观众,专家学者的讲解就比较客观公正.哪里寻找如此权威的解说?静静的几小时,我一直寸步不离跟在后头侧耳谛听,“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等其它几个石窟相比,有何不同?”中午休息期间,我问张老.他说:“这主要有两点,第一,麦积山的雕刻技法,艺术水准堪称一绝.”说着他把我领到一洞窟前,我一看标号是44号.洞窟内塑有一佛二菩萨并一弟子,主尊释迦牟尼为女像,结跏趺坐.他说这是西魏时期的作品,风格继承了秦汉传统,技法精湛,是麦积山北朝泥塑艺术中的代表作品.我仔细端详:佛像面部表情圣洁典雅,整个塑像线条明快流畅,尤其是衣服,很有垂感.这件集真、善、美与一身的伟大母性形象,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是中国古代的一件不朽之作.这是1400多年前的作品,我真的要感叹古代艺术家的匠心独具和鬼斧神工了.大凡佛像,一般面部塑得都比较端庄、肃穆,以示恭敬.但麦积山的塑像却不然,脸部表情生动而丰富.“把佛和菩萨弟子人性化、世俗化处理是麦积山另一个特色,也是不同于其它洞窟的最主要特征.”张老又接着说.但是,老先生不无遗憾地告诉我,这一切虽然其他洞窟也能反映,但表现得最充分,最淋漓尽致的当数133号窟.可惜该窟藏有“镇山之宝”,非重要来宾不轻易打开.看来我是无缘一睹为快了.
4.
133号洞窟从外表看只是大一点而已,和其他洞窟相比没多大区别.所不同的是,洞的外围又多加固了两扇门.有一个着制服的保安守在门口,桌上放着一本来宾登记本,如此算来,从景区入口到进入133号窟,需要经过四道门.是故弄玄虚,还是确有那么珍贵?我站在门口正痴痴地想着.可能是我挡住了来人的去路.我蓦然发现我的身后站着四个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和衣着打扮,看得出其中有一位是重要来宾,我依稀看到一丝希望.果然他们开始办理登记手续.“你一个人吗?”其中一位和霭地问我,“是的,就我一个人.”我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热切而又略带谦卑地答道.“一起进去吧!”天哪,这是怎么了?我今天的运气怎么那么好,难道塔尔寺大喇嘛给我灌顶真的产生了神效,还是这位憨厚朴实的西北汉子对我这个南方人有好感?总之,那天所有的好事都让我给碰着了.
133号窟是一个大型佛窟,也称“万佛洞”,进门便是释迦牟尼与其子雒罗相见的雕塑.释迦牟尼身体微躬,右手前伸,要摸儿子的头,左手平举,双目下视,目光中充满了仁慈与宽厚,嘴唇微启,欲张犹闭.然而,佛祖蓦然意识到自己成佛多年,不能再儿女情长,于是,伸出的手滞留在空中.这一系列矛盾的心理活动,通过塑像的眼神和动作,表露得淋漓尽致.导游小姐为了能让我们看得清楚,启动窟中太阳灯照射,那份神情,出神入化,简直与真人无异,而他的儿子雒罗双手合什,躬身侍立在他所崇敬的父亲身旁,期待着父亲的抚摸.然而,父亲的手终于停留在他的头的上空没有落下,那份由惊喜、期待转而变成委曲的表情,被古代艺术家刻画得细腻而又传神.
这组塑像的左侧,是闻名中外的“释迦牟尼传碑”,碑的正面是幅高浮雕画面.尽管由于年代的久远,有的已经漫漶不清,但“树下诞生”、“燃灯授记”、“鹿野苑初转法轮”等成佛的故事画面,还是清晰可辨的.这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