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大刀论文范文,关于大刀相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民国文事(四题)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刀及现代文学及小说月报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刀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小说月报》终刊之谜】
“改革号”强势出击
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一个文学刊物,这就是由商务印书馆主办发行的《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年8月29日的上海.
五四运动前,它一直为“鸳鸯蝴蝶派”的阵地.这是一个盛行于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后的文学流派,其创作内容多以才子佳人为主,故被比喻为“鸳鸯蝴蝶”.该刊创办之初,主要刊登文言章回小说、旧体诗词、改良新剧,以及用文言翻译的西洋小说和剧本,趣味低俗,格调不高.
“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冲击到商务印书馆.内容陈旧与保守的出版物,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一场改革势在必然.时代的需要,把年方25岁的编辑沈雁冰(茅盾)推到了改革的前列,他挑起了全面革新《小说月报》的大梁.
“改革号”于1921年1月强势出击,由沈雁冰主编的该刊第12卷第1号,未曾有过的文学新风扑面而来,让读者耳目一新.
《小说月报》为沈雁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他大刀阔斧摒弃了“鸳鸯蝴蝶派”作品,全部选用了文学研究会成员郑振铎、叶圣陶、冰心等人的作品.作为这个社团的中坚,他自己更是首当其冲,写了许多提倡新文学的文章,翻译了不少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把原本气息奄奄的刊物办得有声有色,印数很快便由最低时的2000册上升到了10000册.
1927年,沈雁冰完成了第一部小说《幻灭》,当时他虽然已离开商务印书馆,但还是把它交给了《小说月报》发表,署名“矛盾”.当时代主编的叶圣陶为避免引起当局之嫌,便在“矛”上加了草字头,于是就成了“茅盾”.
多方面的影响
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对“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有着多方面的贡献,许多在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的作品,首先在这里与读者见面.如鲁迅的《社戏》、冰心的《超人》、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庐隐的《海滨故人》、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等,同时还发表了朱自清、闻一多等人的新诗.在发掘新人方面,它也做出不小的贡献,如丁玲、胡也频、沈从文、彭家煌、施蛰存、靳以等人的作品,都是经由该刊发表后声名鹊起的.
该刊还特别重视文学评论和研究,发表了大量关于文艺思潮和作家作品的评论,其中尤以沈雁冰、郑振铎的文章影响最大.
着眼中国,放眼世界,《小说月报》始终以介绍外国文学思潮和世界名著为己任.它是一个窗口,打开它,读者看到了世界文学的绚烂多姿.
1923年,郑振铎接替茅盾主编《小说月报》.1927年,他赴欧“游学”期间,由叶圣陶代为主编《小说月报》.他们不仅使刊物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现代文学期刊的一面旗帜,而且培养了不少文学新人,其中有的人成为一代文学大师.这里有两个小小的例子,让人感怀不已.如果没有他们慧眼识珠、伯乐相马,或许就不会有后来鼎鼎大名的老舍和巴金,那将是文坛的一大遗憾.
1926年初,郑振铎收到一篇寄自伦敦的小说《老张的哲学》,作者署名“舒庆春”.当时,作者的字迹很潦草地写在了学生作文本上,并且未经挂号就寄来,显然他对自己的作品缺乏信心,不知该刊是否会用.使作者感到意外的事发生了,《小说月报》不久便连载这篇小说,主编郑振铎还专门写了推荐文章.这让作者很受鼓舞,要求主编在下一期连载时,改用“老舍”的笔名.新作被顺利刊用,老舍一发不可收拾,他接着又寄来了《赵子曰》.光辉的创作历程,就从这里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巴金的创作道路和老舍极为相似,他也是以《小说月报》为起点,他的处女作《灭亡》,最初也是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在一篇文章中,他在回忆自己的创作道路时,写到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深情地说:“倘使叶圣陶不曾发现我的作品,我可能不会走文学的道路,做不了作家,也很有可能我早已在贫困中死亡.”
戛然而止的生命
《小说月报》出到第22卷12月号,也就是1931年的最后一期,一切迹象好像都很正常,封面装帧都是原来一个样式,并且在封页预告了1932年“新年特大号”(第23卷第1号)的“要目”,甚至还预告了第23卷第3号是“歌德百年纪念号”.“要目预告”中,有俞平伯《诗的神秘》、茅盾《逃墨馆主》的长篇《夕阳》、老舍的长篇《大明湖》、巴金的长篇《新生》、施蛰存的《残秋的下弦月》、张天翼的《蜜蜂》、穆时英的《夜》等等.
然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改变了许多刊物的命运,已经印刷完毕只待上市的《小说月报》“新年特大号”也随着商务印书馆一起毁灭于日军的炮火之中.有着20年光荣历史、总出258期又号外3册的《小说月报》,遭遇“突然死亡”,生命戛然而止.
这样,第22卷12月号,便成为《小说月报》的生命休止符.突发事件,使它成为了一本具有特殊意义的杂志.这是它的幸运,还是不幸
按照《小说月报》第22卷12月号版权页上注明“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二月十日初版”的时间来推断,最晚至1月20日左右,该刊一定会面市.可不知什么原因,“新年特大号”一直推迟到1月28日,仍然未在市面出现.究竟是哪一道程序上的延误,还是发生了什么特殊情况,造成了在“一•,二八”之前仍见不到1月号的《小说月报》.
有关《小说月报》的终刊,永成了一个谜.或许随着新史料、新物证的出现,真相会逐渐明晰.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为大刀队而作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喊)冲啊!(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喊)杀!
历史不容忘记,热血的歌声依然在回响.是否有人还记得,这浑厚而又悠远的嘶吼,是否有人能了解,那些饱含热泪高唱此歌的热血男儿.这首充满豪情的《大刀进行曲》自抗战爆发以来广为流传,这首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歌曲中唱着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尤其是最后一声“杀!”集中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怒和刻骨仇恨.
要了解《大刀进行曲》的创作始末,必须先从第29军大刀队讲起.
29军原属冯玉祥创建的西北军.1930年冯、阎反蒋战争失败,西北军解体.后经张学良允准,将其中的2.2万兵员改编成29军.下辖两个师.宋哲元任军长,冯治安、张自忠分任37、38师师长.29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备受歧视.粮饷不足,武器装备尤为低劣.
日军侵占东三省后,29军官兵的爱国热情被激发起来了.军长宋哲元提出“枪口不对内”的口号,坚决不当汉奸、卖国贼.
武器装备低劣,并不影响部队的斗志.西北军素有刻苦训练的传统,结合西北军官兵均有武术基础的特点,宋哲元又提出建立大刀队的设想.就地取材,自造大刀,全军习武.负责训练的副军长佟麟阁,亲临北平聘请具有爱国思想的武术名家李尧臣为教练.李结合自己拿手的六合刀、追魂剑等技艺,为29军编了一套“无极刀法”.此种刀法可作刀劈,又可当剑刺.套路简单易学,实战性强.不到两年时间,这支残缺的部队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
本篇论文转载于:http://www.sxsky.net/timu/413237.html
大刀御钢炮的神话
1933年春,东北军在热河战败,为顶住长城各关口防线,29军奉命防守喜峰口,拉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一向以日军为假想敌训练,士气旺盛的大刀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3月9日,热河省政府主席兼第36师师长汤玉麟放弃喜峰口落荒而逃,29军立足未稳,只好提前仓促迎战,趁黑夜夺回两侧阵地.次日晨日军大举反扑,29军只好又以两个旅的兵力再加强两翼.为了减少伤亡,只有短兵相接,大刀队上去与日军近距离交战,展开白刃格斗,用手榴弹和大刀冲杀,日军飞机、大炮完全失去作用.日军打得也很顽强,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来回拉锯,杀声震天,激战全日.11日拂晓,日军又来进攻,企图夺回被占山头.我军按兵不动,沉着应战.待日军进入百米以内,突然出击,用手榴弹、大刀砍杀,敌终不得逞,改用飞机、大炮轰炸,我方伤亡惨重.两天的战斗,让日军第一次尝到了大刀的厉害.
鉴于日军武器精良,不宜死拼硬打,必须发挥我军善于近战、夜战的特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经军长宋哲元批准,采用了迂回夜袭战术.
是夜,由赵登禹、佟泽光两旅长各率两个团,夜出潘家口,从两侧插入敌后,拂晓前摸到敌特种兵营地.正在做着美梦的日军,哪里想到我军竟敢偷袭“皇军”!赵旅长手持大刀,身先士卒指挥砍杀.多数日军死于刀下,被砍头、剁腹者甚众,炮兵大佐脑袋也未幸存.其余日军除被手榴弹炸死外,均被俘获.大炮、坦克战利品就地炸毁,辎重粮秣悉数焚烧.我军大获全胜,喜峰口阵地稳操我军手中.
喜峰口一战,是中国军队自抗日以来的首次胜利,让日军尝到了苦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并非不可打破,29军一举成名.
面对日军的飞机、装甲车、大炮的猛烈轰击,第29军将士在“行则堕指裂肤,息则卧雪嚼冰”的冰天雪地里,与敌展开近战、夜战,以手榴弹、大刀沉着应战,短兵接敌,拼死肉搏,喜峰口阵地多次失而复得.3月17日,日军铃木旅团三四千人在20余架飞机支援下向喜峰口西侧的罗文峪进攻,企图从侧背迂回喜峰口.坚守罗文峪的第29军,“咸抱只进无退死而后已之决心”,“虽在炮火弥漫血肉横飞之际,仍能表现不屈不挠之精神”.奋起反击,反复争夺阵地十余次,并于夜间从两翼夹击日军,“营长王合春率部抄到敌后,重创日军,王营长阵亡,全营生还者仅七十余人”.连续与日军血战月余,致敌溃不成军.刘汝明师长亲率手枪队参战,近敌挥刀砍杀.战至4月上旬,喜峰口一线我军阵地仍岿然不动.
危亡中的怒吼
29军的胜利捷报和大刀队可歌可泣、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让一位年轻人激动不已.
年仅23岁的麦新,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大刀队挥舞大刀与鬼子拼杀的壮烈场面.他热血沸腾,灵感突发,创作的欲望,在瞬间爆发.
歌词,在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中写就,句句铿锵,激昂的旋律,在曲谱上跳跃生成,声声高亢.大刀队的英雄事迹,化作艺术形象,一首《大刀进行曲》诞生了.出于对29军大刀队的爱慕、感激和崇敬之情,他又写下了“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副标题.
歌曲于1933年7月完成.8月盛夏的炎热,比不上麦新心中抗日烈焰的炽热,麦新在上海浦东大厦亲自指挥了首次演出.
愤怒与仇恨,在歌曲中燃烧,气吞山河的气势,在歌曲中传扬,抗日的号角,在歌曲中回荡,日寇灭亡的丧钟,在歌曲中敲响.
在飞机大炮的年代,挥起大刀有些无奈,但这无奈的背后,是一种不屈的精神.
此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成了29军的军歌.4年后的七七事变中,29军再次对侵略者挥起大刀.曾经在喜峰口抗战中名震天下的赵登禹、佟麟阁两位将军先后为国捐躯,用鲜血捍卫了民族尊严.
随着抗战的全面展开,《大刀进行曲》中“29军的弟兄们”改成了“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成了一个民族在危亡中发出的呐喊.
【一个人和一张报纸】
良知的捍卫者
1926年4月26日,《京报》社长邵飘萍在北京前门大街南端的天桥刑场遭北洋军阀杀戮,年仅40岁,同年8月6日,《社会日报》社长林白水又被军阀枪杀在天桥刑场,年仅52岁.
这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生存环境.面对黑暗,各人态度不一.本来,他们都可以躲过被枪杀的噩运,只要笔下留情,随遇而安一些,无论是报社还是个人,都会活的很好.然而,他们偏偏要做捍卫正义与坚守良知的报人,偏偏不畏死.一个倒下去,前赴后继,又有第二个、第三个勇敢地站出来.行尸走肉地苟活,不属于他们.
史量才,20世纪著名的报业巨子,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1904年起在上海《时报》当编辑,后任主编.1912年,是史量才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他不失时机地以12万元买下了老牌的《申报》,并找到名重天下的张謇等人入股.从此,他的事业、他的生命与这张报纸合而为一.
在他主持报纸的21年间,《申报》发展迅速,不仅成为当时全国实力雄厚的民办报纸,而且在国内舆论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把办报视为记载历史,坚持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史量才的办报史观,是《申报》长盛不衰的生存之道.他认为报纸不仅是记载事实,而且要加以分析评论,要有鲜明的观点,对和错,好与坏,让读者一目了然.史量才姓史,加之主张“以史自役”,章太炎将他的这种办报方针称为“史家办报”,可谓恰如其分.
本着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