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美学史方面本科毕业论文,关于评吴功正《唐代美学史》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美学史及美学及社会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美学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吴功正最近推出了又一部断代美学史著作《唐代美学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8编45章,72万多字,为全方位、纵深型研究辉煌的唐代美学的专著,填补了一项空白.它阐解分析、总结论述了隋唐五代美学思想、美学理论以及审美创作实践成果的基本形态和发展历史,展现了唐代美学的全景、全程图像.
现在已经有了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思想史一类的美学通史,但吴功正没有蹈循他人熟路,而是另辟蹊径,专治断代美学史,建立新的研究项目,开拓了美学史研究的新天地,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从而积累了新鲜而扎实的学术经验.
吴功正1985年出版了《小说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了《中国文学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他是在对美学理论、经验、现象充分掌握和构筑了比较雄厚的研究基础上,进入断代美学史研究的.就断代美学史而言,前此出版了《六朝美学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先开其例,《唐代美学史》则又在它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呈铺垫与发展之格局.这条学术研究的演进线路体现了作者治断代美学史前期准备的充分性和深入之势.
作者根据不同的"断代"对象的特点设置不同的体例,绝非一概而论,这就避免了"一顶帽子通用"的弊病.在作者看来,体例就是思想,没有思想的学术是苍白的.而体例又是根据对象所确定的,这就保证了每部断代美学史著体例的独特性.翻看《六朝美学史》和《唐代美学史》,可以看出两书的体例有着显著的差别.《六朝美学史》重在观念、范畴,这是因为随着六朝美的觉醒、发现,观念、范畴大量涌现;《唐代美学史》重在思潮,这又是因为唐代社会、美学思潮的演变特点较为显著.
"断代"有独特性,然而与别的"断代"又有联系性,于是在美学通史中写断代美学史,突破治断代史断而不联的作法,便是作者的另一项重要创造.《六朝美学史》就已确立了"在前代美学史的延伸下"、"在延伸下的美学史中",上溯下延式联系性纵向结构,在《唐代美学史》中进一步加强和体现了这一认识.隋与六朝美学之关系,唐与隋代、六朝美学之关系,唐与五代及其后代之关系,在本书中均作了清晰而细致的梳理.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在揭示前后代的审美联系时用了"同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概念."同化"就是对美学思想的认同,"异化"就是变异.作者认为,"异化"更能体现出美学史的变动情形,表现出曲线式的运行轨迹.在"同化"和"异化"结合中描述美学史演变图像,遂产生了深邃的历史感.
该著成功地处理和解决了美学史具体撰写中所涉及到的几对范畴关系:一是出入."入"即实现文本复原,"出"则为解读的主体能动性体现,重建新的阐释空间.既尊重客体对象,又有研究主体的体认和理解.二是死活.把"史"的过去时态所沉淀下来的存在现象和事实复活起来,通俗地说,就是把死人变成活人,把美的创造者和美的阐释者的诗人、作家、画家、雕塑家、书法家和美学理论家真正复原成为生机饱满、生气盎然的活人.与之作相似的生活与审美体验,感同身受,始终进行活的描述,使美学史成为活史,具有鲜灵的生命和性质.三是彼时现时.以现时的美学史家主体心态、观念、视域、方法对待彼时的美学史存在现象.这样便在撰述时有了较高的立足点和时代特征.四是个体群体.当作者以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时却没有将其孤立和封闭起来.在作者看来,个人的行为在本质上是历史行为.作者在书中处处展示出个体如何受群体影响之情形,其中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的渗透影响,民族文化、美学传统的结构遗传,现时事件的牵引作用等.对于作者来说,他颇为重视群体心理现象、特征以及对于审美个体的作用力.由于正确地处理和体现了上述几对范畴关系,便使全书既有扎实的根基,又有生动的气韵;既有历史感,又有当代学术精神.
以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成果相并重、相揉合作为全书的基本学术框架,这是作者的另一个重要的学术建树.既不同于只触及具体的实践成果---感性作品的倾向,也不同于只关涉理论著作,把美学史写成美学理论史的偏颇,而是把两者融通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发明、印证,形成对于审美对象的全面、整体观照与把握.例如对李白,既把握其"清水出芙蓉"所体现的盛唐审美理想,又描述出体现这一审美理想的具体审美实践表现.某一时代的美学究竟是孤立化地存在于理论形态或单体化地存在于实践创作成果中,还是体现于两者结合机体中?《唐代美学史》提供了成功的实践,第一次作出了圆满的回答.框架结构的根本突破,则是从根本上体现了认知方式的突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美的具体存在、表现形态的理解.特别是披露了大量生动感性的经验现象,并由此去发掘美和美的元素,源于作者对美是感性存在的基本体认,从而保证了美学史所应具有的来自原生态的鲜活性质.书中对唐代多门类的审美感性经验现象的描述生动有致,由此生发出丰富多彩、灵机活泼的美学思想以及不同时段的审美理想,给人以生趣活香的感受.这是因为作者所创设的基本框架---双峰并脉、二水合流作了奠基式保证,摆脱了僵直、凝滞的叙述系统.这是作者所寻找到的美学史撰著的正确切入点,对美学史体例建构带有方法论意义的根本突破.
以审美心理结构为中心,确立美学史就是审美心理结构演化史的命题.只有从心理上才能把握和体认唐代美的历程,在这方面作者运用了多种视域和方法.例如从文化和审美心理的独特视角观照白居易,把他定位为士大夫文化-审美心理的典型体现者.通过心理结构组合比例的分析,提出了白居易心理二元化结构的崭新命题,从而确定其美学理论的二元化形态和审美创作的二元化倾向.由此便迎刃而解了白居易身上所存在的心理矛盾、创作审美矛盾的现象,成为解析白居易的一条新思路.从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结合上分析研究柳宗元、刘禹锡,从心理结构之于审美方式的作用力上透视李贺,通过对唐人大量审美现象的抽绎,通过对六朝、宋代与之所作的比较,对唐人的一系列心理表现和特征作了确定和生动描述.书中写道:"唐人脑筋灵、思维活,其思潮变化则迅速多变.""唐人感性意识强,理性思辨则稍弱,前不如六朝深刻的思辨,后逊于宋人理学.唐人是诗人,宋人是学人;唐人重感性,宋人富知性.唐代诗美获得巨大成功其心理原因正在于此.""唐人气度大,善于集大成,如诗美学之杜甫."书中作了具体评述:中唐诗人没有在"诸体俱备"的盛唐高峰前俯首低头,而是另辟疆土,创造了新的诗美,不同于盛唐诗美,亦相异于传统诗美,在其他美学门类中亦有相似体现.作者认为:"这种心理特征形成了唐人的创造性.不断翻新,不断超越,形成了美的多样和创意."这样便为唐代美学的诸多特征找到了心理依据.审美心理结构外化成唐代美学的风貌,而在审美心理结构沉淀、转换的过程中便出现了唐代美学的演进图像.这便是该著作把审美心理史具体运用于唐代美学史所作的建构.
把握审美思潮的变化动向,确立审美思潮的描述方式.具体而言,一是在社会变动与美
关于美学史方面论文范例,与评吴功正《唐代美学史》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