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报类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中西隐喻中的思维差异析相关毕业论文致谢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论文是一篇大学学报类有关毕业论文致谢,关于中西隐喻中的思维差异析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学报及语言学及思维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大学学报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隐喻在语言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有学者曾经指出,英语中大约70%都来源于隐喻.汉语当中的隐喻现象虽无具体的数字统计,但也是随处可见的.隐喻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用词含蓄、意义深远.它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思维现象.因此近年来,对隐喻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兴趣和关注.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装饰,而且是人类思维认知的一种方式,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在隐喻运用中会反映出明显的民族文化认知差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隐喻中的思维方式差异进行研究.研究这种差异能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促进跨文化交流.

一隐喻及其研究

隐喻的研究不管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源远流长.在西方,隐喻最早是作为修辞学上的一个术语提出的.在传统的修辞学中,隐喻是一个普通的辞格.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中提出:“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与另一事物而构成,是一种修辞手段.”①对于隐喻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隐喻是对两个通常没有联系的事物的比较,并对隐喻和明喻加以区别;有的认为隐喻是用另一间接有关的事物说明一件事,可包括类比、明喻、比喻和寓言等.这一矛盾源自亚里士多德早在2000年前所开的先例.”②本文中所采用的是隐喻的较宽泛的定义,即隐喻包括类比、明喻、比喻和寓言等.从隐喻研究的历史来看,中西方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很早就出现了隐喻这种语言形式,并且渗透到了中国的古典诗学、美学、哲学等领域,出

关于中西隐喻中的思维差异析的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大学学报类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现了如《文心雕龙》、《文则》等涉及隐喻研究的著作.但是,对隐喻的研究就如同对美学的研究一样,在中国一直未能形成一个单独的、完整的理论体系.20世纪中期,中国的隐喻研究开始逐渐向西方的研究模式靠拢,借鉴西方的经验与理论发展中国自己的隐喻理论.而西方的隐喻研究情况却大不相同.一般认为,西方的隐喻研究始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公元前300年左右到20世纪30年代,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初,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到如今,西方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隐喻研究理论体系③.

Lakoff和Johnson的研究表明,人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④隐喻的无处不在使人们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对其的认识与研究.传统语言学中,隐喻主要是指一种以心理联想为基础,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或是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主要属于文学修辞等学科的研究范畴,与思维和行为无关.这种观点,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在此基础上的研究主要是在词汇层次上进行的,即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现象,一种表达同一意义的特殊语言手段.从20世纪30年代起,学术界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隐喻,将隐喻视做意义创生的语义现象,形成了关于隐喻的语义观,当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相互作用论.此种研究是隐喻处于句子层次的研究.直到20世纪70-80年代,隐喻研究才又开始得到更多学科的关注,有了更多的研究视角.对隐喻的研究从词汇、句子扩展到了交际、文化、认知、思维等诸多方面,形成了隐喻的语用观和认知观等重要理论.隐喻不再仅被当做修辞现象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开始被作为人类认知的现象、人类认知的工具,被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将隐喻作为人的思维方式看待已经得到学术界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从思维角度,特别是从思维的深层次差异角度来研究不同文化的隐喻差异的文章仍相对较少.

中西隐喻中的思维差异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学报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隐喻与思维方式

GeeLakoff和MarkJohnson于1980年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既是语言现象,也是人们用对一种事物认识、理解、思考来表达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Lakoff(1993)曾经明确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固有手段,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⑤隐喻可以帮助人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或加深对原有事物的认识.Richard(1965)指出:“人的思维是隐喻性的,它通过比较而进行.”⑥《易传•,系辞上》中也曾有“取诸身物而后触类引申”的类似表述.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认知域(源域sourcedomain)被部分映现于另一认知域(目标域targetdomain)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把这两种通常看起来毫无联系的认知域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因此利用在头脑中的相似性,以源域来解释和评价目标域.可以看出,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


如何写大学学报硕士学位论文
播放:21632次 评论:4640人

英汉两种语言,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但二者在隐喻的运用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性.比如英语中的习语“tostrikewhiletheironishot”与汉语习语“趁热打铁”中的隐喻,不管是在隐喻的意义和用法上,还是在隐喻的语义和文化形象上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都是用“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这一生活中的常识性事件来比喻做事要抓紧时机.英语习语“Agoodmedicinetastesbitter”与汉语习语“良药苦口”中的隐喻同样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都用“对身体有益处的药味道却不好”来表示真诚的劝诫虽然听着不舒服却对人很有益处.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隐喻使用的这种一致性来源于人类认知的共性,来源于认知活动中相同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经验.人类在不管是生理功能、认知结构,还是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某些共同性,对外界的感知不同的人之间都有其能相通的地方.所以当人们试图用语言将自己感知的外部世界表达出来时,也就势必存在着相同的东西,而这也正是英汉两种语言中产生隐喻相似性的认知根源.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英语“aslightasafeather”与汉语中的“轻如鸿毛”具有较多的相似性,虽然后者还可以表示“没有什么价值

1 2 3

大学学报类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中西隐喻中的思维差异析相关毕业论文致谢参考文献资料:

文学论文题目

文学性论文

中大汉语言文学专业

青年文学家论文发表

文学论文框架

古代文学论文发表

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文学方面论文

中学语文学科论文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写好了可以方便论文作者对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论安排材料素材。以下是sxsky小编搜集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欢迎阅读借鉴。 论文题目:唐诗中的色彩服饰词语 隋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