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礼仪教育类论文的格式,关于守望中华礼仪之邦――兼人文奥运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礼仪教育及清华大学及市场经济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礼仪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演讲者小传
彭林,1949年10月生于江苏无锡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兼职教授等.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文化的研究,尤其注重对古代礼学以及《周礼》、《仪礼》、《礼记》等礼学经典的研究.
主讲人:彭林
地点:清华大学新斋
演讲实录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标志,世界上所有的文明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我们中华是千年文明古国,礼仪文明真是粲然大备,“礼仪之邦”这个词正是对她的赞誉.可是近代以来,由于非常复杂的原因,中华民族的礼仪受到了过度的批判,甚至被全盘否定,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甚至连起码的礼仪规范都没有了.正是这种“文化自戕”,动摇了我们民族自信和文化自尊的根基.
“中华礼仪之邦”的内涵,并非只是指点头哈腰、鞠躬作揖之类的交际礼仪,它的内涵非常之广泛.今天,我想结合人文奥运,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礼”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没有向全世界炫耀希腊的现代化,而是展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古希腊文明,这是他们高明和成功的地方.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的主题是明确的,就是展现我们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不是西方文明的分店,也不是西方文明的复制品,它是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原生文明之一,是东方人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文化个性.在我看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能不能抓准中华文明的核心,并且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有一位著名导演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随便舀一勺都是精彩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中华文明确实非常浩瀚,但它决不是一锅粥,无论怎么舀都一样.这些年各地的文化热蔚为大观,茶文化、酒文化、豆腐文化、小枣文化等等无所不及.再看书摊上,青楼文化、乞丐文化、流氓文化之类的书触目皆是.这些当然都是文化,也应该研究.但是,毋庸讳言,它们都不是中华的核心文化.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什么?是礼.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台北素书楼会见一位美国学者时说:“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只是看到了它的手指和脚趾,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点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为什么可以用“礼”来统领中国传统文化呢?钱先生强调了以下两个要点:
首先,“在西方语言里没有‘礼’的同义词”,“西语中没有‘礼’这个概念,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正因为如此,欧洲国家的地域多“小国寡民”的特征.而在中国,方言、风俗可以彼此歧异,但是,“无论在哪儿,‘礼’是一样的”.中国各地的风俗、方言的差别之大,甚至不亚于比如法国与德国的差别.而数千年来,中国虽然历经磨难,但始终没有走向分裂,因为彼此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是认同的,那就是“礼”.
其次,“(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传世文献里可以为钱先生的说法提供佐证的地方可谓比比皆是,比如《左传》中讲到,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立民人”的依据.《左传》和《礼记》里还多次讲到礼是“国之干也”、“人之干也”、“政之舆也”之类的话,礼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都犹如一棵树的躯干,而不是枝杈.没有它就挺立不起来,因为它是中国人立国安身的准则;礼还是推行政令的车舆,没有它,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于四方.可见“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之重要,于此可见一斑!
钱先生的见解,高屋建瓴,非常精辟,不如此认识,就不足以把握“中华礼仪之邦”的本质.可惜不知什么原因,学术界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钱先生的这个谈话.
“礼”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礼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礼是以道德为核心的国家典制.任何国家都有典章制度,而在中国古代,十分强调典制的制订一定要符合礼的原则.为什么呢?因为古人是把礼作为道德和客观规律的代名词的.所以《礼记》中写道:“礼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易”是改易、移易的意思.礼体现的是不能改易的道理,具有最大的合理性.
国家典制是行政管理的规范,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所以历代政治家和执政者都非常重视,因而有许多的作品.其中最值得向大家介绍的是《周礼》这部书,清代学者孙诒让称赞它“体大思精”,是黄帝、尧、舜、禹、汤、文王六代治国智慧的集成.《周礼》是一部理想国的蓝图,建立一个美好的国家所需要的纲领和政策,书中几乎全部涉及到了.例如:中央和地方的格局应该怎样划分?两者的关系怎么协调?如何教育民众?如何考核各级官员?部门之间如何制约?丰歉之年的税率怎么确定?司法制度如何保证公平合理?等等,非常丰富,而贯穿于其中的则是“理”.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周礼》里的秋官是主管司法的部门,但这绝不是一个滥用刑罚的机构,因为严刑酷法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刑是一种在迫于无奈的时候才使用的教育手段,目的是为了最终不用刑.因此,秋官里面有许多合于“理”的规定.例如,在判定罪名时,先要确认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是初犯还是屡犯?如果属于初犯,罪行较轻,就不要关进监狱,让他站在一块称为“嘉石”的石头上,把罪名牌挂在他胸前,让他感到羞耻,决心改过自新.这样虽然没有用刑,但已经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再如,为了保证下情上达,民众有冤屈要申诉,有关官员必须受理.如果拒绝受理,申诉者可以站在一块叫做“肺石”的石头上,这时监察部门的官员就会出来听取申诉,如果情况属实,拒绝受理申诉的官员要受到惩处.
类似的制度,也见于其他礼书.例如,《仪礼》中的《觐礼》记载的是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互聘问的仪节.在主宾见面的时候,使者要致送“国礼”――“圭”,一种非常珍贵的玉器,这是必须要有的外交礼节.但是,在使者要归国的时候,主人要举行一个称为“还玉”的礼节,就是把对方致送的“圭”郑重其事地奉还给使者.各位可能要说,这不是开玩笑吧?既然接受了,为什么还要退回去?这里面是含有深意的.国家与国家交往,借助于礼物来表达自己一方的敬重,这是在情理之中的.直到今天,我们去见客人都是不好意思空着手.可是,如果彼此交往的注意力集中在礼物的贵重与否上面,那么,这个礼就成了行贿和受贿,味道就完全变了.所以,“还玉”礼节的设计非常重要,是为了不让礼物冲淡礼的真意,表示君子之交淡如水.
《左传》一书以叙述史事为主,中间常常夹杂“君子曰R
礼仪教育类论文范文资料,与守望中华礼仪之邦――兼人文奥运相关论文的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