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中文系有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关于难忘“七七”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文系及化学系及图书馆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中文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之所以写这样一个模糊的题目,是因为“七七”于我如梦如幻,扑朔迷离,又真真切切,刻骨铭心!“七七”是中国一个承上启下的年头,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更是人生轨迹中未曾设计甚至未曾意料的一个拐点.它来得太突然,不容你把握甚至没工夫细想就加入了.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幸运者就是1978年春季跨进大学门槛的“七七级”,以区别于当年秋季人学的第二批幸运者“七八级”.因此,“七七级”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的符号:“寅生卯人”,不是慢了半拍,而是提前了半年.“七七级”是共和国迟到的爱催生的早产儿!“七七级”现象是中国特殊年代对特殊政治决策特殊执行的结果!
我以不知山外世界的农家子弟身份,有幸成为当年570万个考生中第一批进入大学之门的27.3万(甘肃省录取5413人)个幸运者之一,能不如梦如幻,刻骨铭心,感念难忘!
难忘1977!
难忘七七级!
一
对于我们这代人,“七七”已成情结.看到“七七”,提起“七七”,就莫名地激动、兴奋、感慨、痴迷、怀念、幸福,然后是情不自禁地唠叨、追忆等
“我们那时等”每当对着女儿忆苦思甜、讲说传统、对比今昔,总会招来一张迷茫的脸和纳闷的神色.“80后”一代对“七七级”父辈们激情洋溢、手舞足蹈地演说当年表现出的隔膜和不解,分明是告诉你:老爸又在“戏说”或“演义”什么了,她搞不懂!
这使我意识到回忆那段苦涩而又美好的时光,已成为做父辈者的一种历史责任!因此,回忆“七七”,不只是自作多情,或在七七级同学之间的重温友情与人生提醒,也是借此机会详细告诉“80后”一代:“我们那时等”
二
1977年是我一生中难忘的一年.生活出现空前转机,前途顿显亮色!
我的故乡在“苦痔甲天下”的陇中会宁县,“艰难玉成”几乎是会宁学子共同的履历表.“三苦”精神使如今的会宁成为“俊才满天下”的状元县,但在恢复高考之前,人们只知其“苦”未见其“俊”.恢复高考时,我正在故乡(会宁县王庙公社)一所七年制戴帽初中教书,刚由社请教师转正,心里乐滋滋的,但只是从县文教局下发的文件得知,我是全县经考试首批录用转正的27名“社教”之一,工资和粮户本本还没拿到手哩!不过“农转非”的喜讯已使我精神大振,深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社教”没有白教,每月十多元的工资要翻番了,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因此,恢复高考的消息一传来,我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自我叮嘱:切莫乐不思蜀,必要得陇望蜀!
想起当年报名参加高考的情形,真有几分狂妄、几分执著、几分无知,还有几分苦涩与无奈.说狂妄,表现为报考学校从北大、北师大、复旦大学、上海师大、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一路下来,全是当时我心目中的一流大学,省内学校报了三个,依次是兰州大学、甘肃师大、兰州师专,凑够10个,而且注明“中专不上”(对于已实现“农转非”愿望的我来说,不能圆大学梦就养家糊口要紧,中专是看不上了)!说执著,表现为所报10个学校的专业志愿是清一色的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上大学要圆的就是文学梦!滑稽的是,报考中文系的我当时代的课全是理科,七年级的数理化全包!另一位师范学校毕业的公派教师包教政语史.真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可知当时农村学校人才之奇缺)!说无知,因为我无畏,是个没出过远门的乡村秀才,坐井观天,不知天高地厚,没坐过火车飞机(大串联那阵我小学未毕业,无资格长征串联闹革命,因此高考前始终未走出县城).说到苦涩和无奈,集中表现在备考和赶考上.说实话,我包教一个毕业班的数理化,每天光备课批作业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备考?我包教数理化,那是被赶上架的鸭子,只是凭认真劲儿,比学生先学一步,除了所教的,其他都不会.中学上了三年,初中一年,高中两年,毕业后回乡务农,有时间就读点乡村能找到的三国、水浒之类,再就是看看村里没人看的《红旗》杂志,读读上边要求读的六本马列著作,高中的数理化早就忘光了.所以我清一色报考中文系,一是的确爱中文,二是报考其他,心中无数,是无奈之举.
提起赶考的事,如今的“80后”“90后”一代怕是难以置信.开考前一天上午我还在上课,中午学校准假让我去赶考.回家准备了文具和干粮,与同学李宝堂相约一道步行20公里赶往县城.看了考点教室,就住在由宝堂事先联系好的北关小学一位老师的办公室里(没钱住旅馆).记得那是一个“冬天里的春天”,适值寒冬却心暖如春.具体时间已记不确切,好像是12月3日至4日两天(周末)考的试(后来知道那年的高考试题和时间全国并不统一,最早的是11月28日,最迟的到12月25日,历时近一个月).当我们跑到距会宁二中考点一公里多的北关小学时已近黄昏时分,满头大汗的我们一进康老师的办公室就感到一股寒气(康老师好像因病有一段时间没来办公了).办公室里对我们有用的陈设是一套桌椅,一张单人床(草垫子上只铺着一床旧毯子,没有被褥),一个火炉和一把烧水茶壶.看看墙角,只有一堆碎煤渣和若干刨木花.我俩就赶紧生火,但刨木花着完了,炉子里还只是冒着烟.总算驱了房里的些许寒气,我们就一边啃着干粮,一边开始抓紧时间复习.手头的“高考复习资料”只有三种:宝堂不知从何处借了本《中学地理》,外加他平时记的时事政治笔记,我带来一本辽宁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的《中国历史简表》(该书至今我还收藏着)和一本《毛主席五篇哲学著作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算是政治、历史、地理都有了,就抓紧挑自认为重要的来背.语文我是自恃平素功底而不怎么怕,至于数学,无处着手,就索性不管了.这次临阵磨枪在第二天应考中发挥了多大作用已想不起来,但那晚我俩聚精会神复习的景象却深深刻印在脑海里,毕竟那是我唯一一次高考总复习哦!待到被深夜的寒气冻透棉衣时,我们才发现炉中火早已熄灭.再没有刨木花生火了,我俩就和衣而卧,用那床唯一的旧毯子裹在一起互相取暖.
本篇论文url:http://www.sxsky.net/wenxue/030192299.html
考试是在9点钟.因为房子里冷,我们早早就去了
中文系有关论文例文
那时信息十分闭塞,何况我在远离县城的乡村,考试后的两个多月里什么消息也没有.因为数学、史地考得不好,很自我谴责了一阵,渐渐就对被录取不抱希望了.学校放假后,我待在家里,情绪有点低落.母亲安慰说:“你不是已经转正了嘛,大学考不上,也能端上个饭碗了,犯啥愁!我给你网一床新被子,说不定会把你调到一所新学校去哩.”我觉得母亲说得有道理,眼看快开学了,还没有消息,上大学是没有希望了,就做着到新学校去教书的准备.
不料在1978年2月的一个黄昏,我接到一封信,是在大队(村)当文书的堂兄送来的.他一进门就扬着信说:“你可能被录取了!”我一愣,傻傻地想,是不是没有被录取的通知呢?就不敢打开信.记得那是一枚小型的牛皮纸信封,已经磨得毛毛的,首先看到下行印着“兰州大学”四个红字,中行用钢笔写着我的名字,上行地址栏后面是“寺南大队党支部转”几个字,看来学校是最相信党组织的(也
中文系有关论文例文,与难忘“七七”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