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现代文学方面论文查重,关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与现状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现代文学及文学批评及华文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现代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时间:2007年12月9日
地点: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
文本•,文体•,文风&
关于现代文学方面论文范文集
李凤亮(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教授):王先生,不少学者都注意到,在研究方法上,您较为注重宏观与微观、文本与历史语境的结合,喜爱将文本解读与文学生产机制及语境分析糅合在一起.开口小但问题大,于作品能入乎内出乎外;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结合作家情况、社会历史文化状况进行更深更广的挖掘.这在您的很多论著中都能明显体现.这二者如何结合?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C.Henderson讲座教授):其实并没有刻意而为,我的训练就是这样的.我是学比较文学出身的,对理论有兴趣;至于“新批评”细读文本的这一套,其实是因为我在台大承继了颜元叔先生的这个传统,比较早地接受了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批评传统,外加夏志清先生他们所代表的“大历史”等等.我到今天还是觉得细读文本是我们所有文学研究界同仁的基本功夫,就像你判断珠宝那样,总得有点功夫吧,看它的真伪、看它的成色、看它的市场价值,还是有那么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的.即使我们今天在经过了后现代、解构、后殖民等“后学”之后,毕竟还需要一个历史的眼光,要站在一个相对比较的立场上,同时我觉得审美判断的可能性仍然是存在的,我们不能完全一笔勾销掉.所以,到今天我还对我的学生做同样的要求――细读文本!你如果不能从一个好的作品里真正讲出所以然的话,那么多少个千言万语的“大说”、“理论”都是徒然的.另一方面,我喜欢“以小观大”,这也跟我对文学史不断的兴趣有关:我总是希望把问题放在某个脉络里面来看,所以我常跟学生讲一个笑话――这个作品好,你当然要有眼力把它看出来;不过反讽的是,有时候恰恰是一个不好的作品,反而能成为一个文学评论者最好的研究题材,因为如果作品不好到某一种程度的话,它显示了所有的病症,你这时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有趣的话题,把它扩展出来变成一个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做文学史就变成一个有趣的活动了.这不能只简单地评价一个作品“好不好”,在文本研究之外,总会有别的东西需要你注意;所以即使是不够精彩的文本,说不定也能引出来最精彩的文学批评.晚清小说就是很好的例子:绝大部分晚清小说是不忍卒读的,研究时要花很大的精神去看那些作品;可是,正是有些小说的不完整性,或者它所提出的问题已经迂阔到令你无可忍受的地步,你会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种逆向思考,或者用一句行话,这不是一个辩证性的思考吗?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有了文学史的眼光,就可以让一个小的问题增大,变成进入人们视野的焦点;然后你可以扩展它,那么最后问的问题可能会非常有趣,包括文学史各种各样的脉络,这些是我常常感兴趣的话题.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现代文学的论文例文 | 大学生适用: | 高校大学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25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 职称论文适用: |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李凤亮:学术研究容易掉入八股,尤其在当今森严的学术体制中更是如此.而您的评论风格似乎在有意识超越这种“学术八股”.大陆学界除了关注你的研究兴趣与理路,还关注您的评论风格、文字风格.您常用一些新的表述,一些新词,字里行间透露着文字的张力,有时话不说死,引发读者的想象.我的同事费勇教授曾多次谈过您对现代汉语的创造性运用;许子东教授则用四个字形容您的学术笔调――“流动细丽”.您这种风格的形成得益于哪些方面?是否追求一种有“王氏风格”的理论文体?
王德威:回答这一点,首先还是要回到母语写作问题.我的英文论文写得四平八稳,虽然我尽量避免八股式的英文写作,但这毕竟是我的第二语言,总是不能像中文那么流畅.至于中文,我觉得我在写作的时候倒没有刻意去经营什么风格,但有一点可以给您作一个参考.我总觉得在写文学批评的时候,我的文字应该是出自于对作者或作品的敬重,作者在自己那一块已经好好地写了,我自己是否应该甚至于更努力、更谨慎地来说明我的看法、经营我的文字呢?坦白来讲,这个修辞方式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一开始有一段时间,我很着迷文学批评写作的可能性,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写.我有时候想:为什么有的人要把本来很清楚的事说得那么绕口?有时很奇怪,你明明是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用欧化的翻译体来写作?我觉得作家怎么写都无所谓,因为作家有权利来创作他的专属的语言;批评家的写作不需要刻意地把它弄得很难似的,因为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另外一方面,我觉得我对文字的经营也出自于对文学本身的敬重.既然文学是我讨论的,我自己的文字也应该是要负责任的,所以我的确很少信笔而为地有什么说什么了,洋洋千言.反之,我有这么一段时间会很谨慎地去经营文字,当然后来知道还是应该返璞归真.所以夏志清先生就笑话我,说王德威第一是胆子小,就是不敢像他那样大开大合的.事实上,我们已经过了夏先生那个时代了,今天有太多的理论话语在里面,你动辄得咎,所以必须要照顾到.第二呢,夏先生说我写的是“四六骈文”(这些你们在国内可能不知道,夏先生笑我,你可以问他的),就是对仗十分工整,注意笔下意象的经营,文字好像写小说似的.其实这个又不是我故意写出来的,就是我的教养或我的成长过程的训练,我写文章一直就是这样的.
李凤亮:这种文字风格,跟读张爱玲的小说有没有直接关系?
王德威:没有关系.
李凤亮:跟在台大或者过去在台湾读小学、中学,有没有关系?因为台湾的语文教育跟大陆有很大不同.
王德威:这个绝对有关系.这个问题不是您第一个问我了,台湾的同事也曾经问我,说这种文字风格和张爱玲有没有关系,但是我觉得这主要和我从小受教育的过程有关,自然而然的那些词语、成语就到了你脑子中去,你写了一遍,自然就想把那些冗赘的字词删掉,删得越精简越好.
李凤亮:这个除了和您的记忆力和运用能力好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语言的创造力.批评不只是思想的发现,有时还包括语言的创造.大陆的读者喜欢读您的文章,发现其中有很多的语言创造,因为很多词在词典中是没有的,而且词跟词的组合也是有张力的.顺便说一句,鲁迅也喜欢创造新词.这是否意味着学术表述不一定要把话说得那么死,或者文字之间、字里行间应该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
王德威:这个我非常同意,而事实上在经营文字上也有这样一个动机.这还是要看批评家对自己的定位――作为一个批评家,你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现在有很多的做法:批评家可以是政治家,可以是革命家,我自己的定位是一个专业的读者.我觉得回到您刚才的话,我期望我的文字能够提供一个对话的契机或动机,就是我不把话说死,我可以让很多的问题铺展开来;我希望借着我的文字,不只是让我的读者,甚至叫作者都觉得这些评论文章可以让问题变得更丰富.今天我们已
关于现代文学方面论文范文集,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与现状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