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地域论文查重,关于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冷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地域及文化及当代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地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很老的话题,拿当代文学来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地域文化热”以及“寻根文学”时期,文学界、理论界曾专门对此有过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并产生了许多富有意味的成果.80年代文学的繁荣也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个时期,东北黑土地文化、商州文化、葛川江文化、齐鲁文化、江南士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等等,都曾引起广泛的关注.此次,《光明日报》连续发表12篇文章讨论当下中国不同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老话题,却谈出了新意味,读后深有启发.在当下,当文学被高科技和商业时代裹挟而日益进入一种“失重”和“无根”的漂浮状态时,重提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话题无疑是一次新的文学“寻根”运动,是确证和寻找当代文学“根性”的一种努力与尝试,其现实和理论意义无疑值得充分重视.但是,怎么使这个话题不给人老调重弹之感却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今天对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讨论显然不能简单地“炒冷饭”,而是应该有全新的思路和全新的眼光.如果我们今天讨论地域文化的关系仍然简单地满足于对地域文化特征以及自然、风俗等的符号化、抽象化的概括、归纳,我想其意义就很有限,我们应该将话题深入下去,赋予一个老话题以新活力与新意味.对此,我想从下述三个方面做一点“冷思考”.
这篇论文转载于:http://www.sxsky.net/wenxue/030103183.html
其一,要对地域文化的内涵有新的思考,要把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从表层的文化风俗层面推进到深层的生活方式、精神方式、生命方式、思维方式层面.文化其实是人类生活在精神化、形而上化过程中的一种产物.某一地域的自然风物、民间风俗、生活习惯会作为一种烙印深深镌刻在生活于其中的人群的性格、生活态度、审美态度、世界观、价值观甚至表情、相貌等等之上,而这也正是地域文化的文学性表现所要捕捉和把握的最重要的内涵.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不应简单地只做影响研究,而是应该深入到创作主体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层面,我觉得,地域文化在文学中既是一个表现对象,又更是一个创造性的精神元素,我们的研究应该能够揭示地域文化进入作家思维结构并影响作家艺术创造活动的内在过程,但从现有的讨论来看,这方面的关注显然还很不够.
其二,要把对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从整体性、宏观性的观照推进到个体和微观的层面.对地域文化整体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实际是对地域文化的整体化,这种整体化有着显而易见的风险,这表现在一方面这种整体化有可能会掩盖地域文化本身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这种整体化也忽略了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于不同作家个体的意义的差别,忽略了其折射在不同文本中的内涵和形象的差异性.如果要真正呈现地域文化对文学的意义,就一定要既强调地域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对于文学的不同意义,又要强调不同作家面对同一地域文化时感受和表现的不同.这一方面要呈现的是地域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多元性,另一方面就是要呈现不同作家在面对同样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背景时的差异性、个性.同样是江南文化,江苏作家从苏童到毕飞宇,从赵本夫到范小青,从荆歌到鲁敏,其个性差距、风格差距之大,实在不是一个地域文化所能说明的.同样是齐鲁文化,莫言和张炜风格也是迥然有异.而同样是在西安,贾平凹与陈忠实也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写作.这其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元素,比如,同一地域的不同代际的作家、不同性别的作家在面对地域文化时的反应都可以说是绝然不同的.因此,就地域文化而言,每个作家其实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的“地域文化”,都有自己对“地域文化”不同的审美理解与审美表达.地域文化某种意义上也是彰显文学个性的一种元素,我们要防止因为对于地域文化的机械性、整体性的强调而遮蔽了作家的文化个性与文学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个别的具体的作家入手,讨论作家的具体文本面对地域文化时的审美反应比笼统地对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宏观研究要重要得多.
[标签:表关于地域论文例文
其三,要充分意识到地域文化与文学话题本身的局限性,不要把地域文化的意义简单化、绝对化、武断化、夸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太同意文学地理学的说法,我觉得这种说法显然过于夸张了.地域文化对于作家风格的塑造当然是重要的,但是这种塑造是有层次和阶段性的.往往在作家写作的初期阶段,这种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对应性”特征会比较明显,文化某种意义上会在作家笔下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但是当作家成熟之后,地域文化仅仅只会成为作家风格元素中很小的一环,而且是被创造性转化了的一环,越是成熟的作家,地域文化的外在特征就会越少.很多时候,地域文化已经内化为作家的一种精神血液,被重新再造与再生了.在这个层次上,地域文化已经不是那个具有“物理”形态特征的地域文化,而是成了一种纯粹的作家精神创造物,成了一种精神故乡,一种文化的象征.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张承志的“西海固”、王安忆的“上海”、张炜的“高原”以及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都是如此.更何况,地域文化对一个作家来说有时也不一定就是“正能量”和“正资源”,有时恰恰可能会是一种“负能量”和“负价值”,会成为作家创作时的一种负担或枷锁.我们很多时候,谈论地域文化对于作家的影响时,总是过于强调地域文化对于作家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而地域文化对于作家的消极影响甚至精神束缚则常常会被忽略.事实上,对某些作家而言,超越地域文化、超越故乡往往正是他们的创作获得突破的标志.
我们已进入一个全球化、电子化和地球村的时代,作家的迁移和移民特征越发明显,乡土在消失,故乡在消失,“地域”也越来越具有流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域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变得越来越虚拟化、心理化和精神化,而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仍以传统视角去谈论和强调地域文化就注定了会充满风险.因此,面对这个话题,适度的冷思考显然是很必要的.`
关于地域论文例文,与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冷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