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边界相关论文答辩开场白,关于文化的边疆和边疆的文化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边界及边疆及文化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边界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按照一般的说法,世界上主要有五大文化圈,东亚、西方、伊斯兰教、印度、东正教文化圈,中国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传播中心,从自我中心的角度,我们往往称之为中华文化圈.汉字、儒家思想、以中国法律为蓝本的法律制度、中国化的佛教,席卷东亚的朝鲜、日本、琉球(现日本冲绳县)和东南亚的越南,缔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虽然是多源的,但这些源头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核心区域,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使周围广大地区在文化上表现出共同的特质,具有很高的文化同质性,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自夸显然言过其实,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无远弗届的.中国曾经以武力或者文化为武器,强迫周围国家服从自己,顶礼膜拜,却从来没有向印度发出过前来朝贡叩头的指令,印度文明曾经以她的宗教大大影响了东亚文明,东亚文明却没有对印度文明有任何可以称道的贡献.当然,长期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超越了国家边界,在东亚(包括越南)整个地域内具有优势和中心地位,也是不争的事实.
也就是说,东亚文明不是一个文明,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文明,多个国家,文明的扩展,打破和超越了国家边界.与此相关的文明内外的区别标准,既不是国家,也不是种族血统,而是文化礼仪.蛮夷之民接受华夏文化就可以纳入中华文化圈中,孔子在《春秋》里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夏用夷礼则夷之,夷用夏礼则夏之.”
文明超越了国家,这就出现了文化边界和国家边界不一致的现象.文化的边界和国家的政治边界相比,具
关于边界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与此相关的是边疆.
边疆,是指靠近边界的区域.基于文化和政治边界的不一致,文化和政治的边疆也往往同样有不一致的情况.
1942年著名的社会学家吴文藻已经指出了文化边疆和政治边疆的区别:“国人之谈边疆者,主要不出两种含义:一是政治上的边疆,一是文化上的边疆.政治上的边疆,是指一国的国界或边界言,所以也是地理上的边疆.”“东南诸省,以海为界,本是国界,而并不被视为边疆;反之,甘青川藏,地居腹心,而反被称为边疆,这明明不是指国界上的边疆,而是指文化上的边疆.”“旧称边疆为‘化外’亦代表文化的观点.所谓‘化外’就是蛮荒未开化的区域”.在古代中国的内部,一些地区由于处于所谓未受儒家思想教化的地区,往往被排斥在中华文明圈之外.当然,就是有这种主张的人,也不会否认他们处于政治边界之内,是中国疆域的一部分,他们也是中国人.
1874年因为台湾原住民杀害了琉球人,日本兴师问罪,清朝总理衙门的官员称台湾原住民为“生番”,以“化外之民,未便穷治”来搪塞,但这里没有任何否认他们是清朝人的意思,日本却别有用心,否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中国”在很多场合,被作为文化概念使用.葛剑雄教授指出,“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疆域的扩大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概念是不断地变化和扩大的.”著名学者谭其骧也指出,“‘中国’这两个字的含义,本来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以“中国”两个字表示我们国家的主权所达到的范围,这个观念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形成的.就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的初期,这个观念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魏源把十八省同新疆、西藏、蒙古对立起来,只把十八省叫“中国”.“有的明清著作中,甚而至于因为作者本人跑到西南的贵州、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他作笔记就把贵州、广西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不看作中国,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内地看作中国.”就是说,十八省之外,不是“中国”,是“化外”之地,不属于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这种观念给近代政治边界观念的确立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在文明内部的中国和周边国家特别是朝贡国家之间,在“天下一体”的观念之下,政治边界被弱化和相对化,这种界线划分往往是治理国家的行政需要,是为了区分你我,而不是为了区分敌我.所以,对近代初期的中国政治边界,就出现了“暧昧”的指责,甚至有人指出中国古代无国界.近代以来,在外来侵略和近代化的双重影响之下,文明边界变得不清晰,甚至大大收缩.同时,政治边界和观念被明确化、强化、绝对化.由于这个过程充满着被迫和屈辱、抗争,政治边界被神圣化了,成了捍卫国家、抵抗侵略的象征,也使得边界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复杂、艰难和带有感情色彩.其实,在古代文明中间,只有中华文明在蜕变为近代国家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来疆域的面积和连续性.对近代政治边界的变迁,需要更为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根据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现代的世界体系是以欧美国家核心,像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则属于边陲,中国处于这个世界体系的边缘,但是随着韩国、台湾、中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受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启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呼声逐渐提高,作为东亚国际文字的汉字的重要性被重新评价,类似汉字文化圈的提法也越来越多地被使用,那些过去属于汉字文化圈而废弃了汉字的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恢复汉字的呼声.在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心理等方面具有那么多同质性或相似性的东亚,建立共同体不是不可能,问题是,这些是东亚古代文明的简单复活吗?中国也像以前那样在其中担当领导者的角色吗?
不错,从二十世纪末开始,人类交往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倾向于解除各区域的边界,削弱其文化特色,推行统一的理念,超越地区、尤其是民族国家主权的一种全球整体性发展趋势日益明朗,全球在经济社会和文化诸方面开始同质化、一体化,国家主权的至高无上的原则受到挑战并开始被相对化,但这些同质化、一体化和古老的东亚文明有根本的不同,是在全球文明基础上实施的,东亚文明不是它的出发点,某种程度上,也不是东亚共同体的出发点,让大家走到一起的是利益,而不是文化.过去的时代不可能再回来.
中国具有漫长的边界,根据《中国的疆界》提供的数据,中国的边界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陆上19625公里、海上19320公里,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来,带状性质的边疆(frontier)越来越被线状性质的边界(boundary)所取代,政治边界变得明确而至尊,近代边界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领土主权思想把中国带入近代世界.但疆域不等于领土,更不一定变为领土,葛剑雄教授早就指出了这一点,“领土是以明确的主权为根据的,但疆域所指的境界就不一定有非常完全的主权归属.例如历史上的中原王朝除了拥有主权很明确的正式行政区以外,往往还有不少属国、藩国、羁縻单位等各种附属的、接受监护的或自治的区域.王朝在这些区域之间的地位和作用千差万别,有的能拥有完全主权,与正式政区相同;有的只能部分控制,或者不能稳定地控制;还有的只是名义上的归属,与外国并无二致;要根据完全的主权标准来确定疆域的范围就很不容易.R
关于边界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文化的边疆和边疆的文化相关论文答辩开场白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