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经学相关论文范文,关于文学到经学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经学及意义及文化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经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20世纪20年代,古史辨派领袖顾颉刚先生,撰写了题为《诗经的厄运与幸运》的大文,文章开口便道:“《诗经》这一部书,可以算作中国所有的书籍中最有价值的.”这个断言我们非常赞同.顾先生进而认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二千年来的《诗》学专家闹得太不像样子了,它的真相全给这一辈人弄糊涂了”,好像一座矗立于荒野的高碑,被葛藤盘满,这是《诗经》的“厄运”.然而历经险境,流传了下来,有真相大明于世的希望,这又是它的“幸运”.顾先生于是声明,自己要做的就是斩除“葛藤”,肃清“战国以来对于《诗经》的乱说”.于是一批学者沿着顾先生的这一思路,开始了清除“葛藤”的工作.到新一轮的世纪之交,人们在总结过去时,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20世纪现代《诗经》学的最大贡献,是揭去了历代经学家堆积在《诗经》之上的层层“瓦砾”,恢复了《诗经》文学的本来面貌.并由此而定义说:《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对这个结论和定义,我们是完全理解的.然而我们同时必须清楚《诗经》的双重身份,她既是“诗”,也是“经”.“诗”是她自身的素质,而“经”则是社会与历史赋予她的文化角色.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东方历史上,她的经学意义要远大于她的文学意义.作为“诗”,她传递的是先民心灵的信息,而作为“经”,她则肩负着承传礼乐文化、构建精神家园的伟大使命.一部《诗经》学史,其价值并不在于对古老的“抒怀诗集”的诠释,而在于她是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史,是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发展史.如果我们仅仅认其为“文学”而否认其经学的研究意义,那么《诗经》的文化意义便会丧失殆尽.我们正是本着这一理念来考察《诗经》研究的历史的.
《诗经》原初名《诗》,她是作为乐歌而结集的.最迟在东周初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就有一个以《诗》命名的乐歌集子结成了,其结集的目的在于“乐”用,她是以诗乐合一的方式出现于典礼仪式的.但真正意义上的《诗》学,应该是从诗脱离乐的统治、以独立身份出现于社交活动――即从春秋赋诗、引诗开始的.赋《诗》形式最早见于鲁僖公二十三年,而赋《诗》就是诗、乐分离之后出现的一种诗的表演形式,它是用“不歌而诵”的方式来展示诗自身的意义的.“赋诗”的前提,便是“诗”作为文学的灵动性及无限的可比附性的发现.因而可以说,《诗》学史是从“诗”的文学本质的发现与把握开始的.
《诗经》的本质是文学的,由文学而转为经学,这是《诗经》学史上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大转折.她经过了由“诗”而“经学R
关于经学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第一个阶段是“赋诗言志”,即诗以文学的灵动性出现在会盟燕享的春秋时代.春秋时代,一半是战火狼烟,一半是诗礼风流.频繁的冲突和频繁的会盟,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基调.而所谓“诗礼风流”正是这个时代的一道风景线.各国使臣在外交场合下,斗才斗智,赋诗言志,断章取义,引诗陈辞,表现出了一代士君子风流儒雅的风采.而对于诗的文学灵动性的把握、探求与领悟,则是彬彬君子文化修养与文学才情的最佳体现,也是士君子的立身之本.故而在这个时代,人们关注的是“诗”作为“文”的一面.如楚人评价重耳“广而俭,文而有礼”,子犯自称“吾不如衰之文也”,北宫文子评论郑国子大叔“美秀而文”等,这诸多“文”字,都是植根于他们对于诗礼的把握上的.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强调的是文学语言在时空中的传播力.而所谓“不学诗,无以言”,所强调的正是诗的文学功能.“诗”可以使语言变得活泼灵动,使人变得文采飞扬,使庄重严肃的会盟燕享变得情趣盎然起来.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左传昭公十六年》关于郑国六位大臣为晋国大臣韩宣子饯行的记载.七人各逞诗才,占尽风流,明明怀有政治目的,而所赋的却是赤裸裸的情歌,使一场富有政治意味的严肃的饯行仪式,顿时妙趣横生.这不能不说是诗的文学情趣与象征性、可比附性的最大展现.由此我们想到了小说《斯巴达克思》中的一段描写.希腊奴隶起义领袖斯巴达克思,从战场下来去会情人范莱丽雅,他没有明确地说他是谁,而是在小木板上写了两行荷马的诗,让人送给范莱丽雅.于是演出了情人久别重逢的动人一幕.诗作为文学的含蓄表情功能,正在于那不动声色之中,叩启对方的心扉.
这篇论文url: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49461.html
尽管赋诗多半有悖于诗的原意,但当事者那种心意,却在艺术化的语言中得到了呈现.用春秋时人的话说,这叫“赋诗断章”.正如吕祖谦在《左氏博议》中所说的:“诗因于事,不迁于事而就诗,事寓于诗,不迁诗而就事.意传于肯綮毫厘之中,迹异于牝牡骊黄之外.断章取义,可以神遇而不可以言求.”(卷十三)这既是对于春秋“断章赋诗”的全面肯定,也是从文学的角度对诗作出的深刻理解.春秋人的“断章赋诗”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把握了诗的品格,体现着诗之所以为诗的无限可阐释性.
春秋“诗礼风流”,犹如魏晋以降文人的诗酒盛会,那实在是文学最光彩照人的时刻.似乎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不能用赋诗来表达的.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都可以在诗礼赋咏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解决.襄公二十六年,晋国扣押了卫国的国君,齐国和郑国的国君去说情.晋国的国君设宴招待,宴会上诗酒相逢,使一场纠纷化于无形.真如劳孝舆所说:“国君见执,怨钜矣,仇深矣,岂可以口舌争战哉!二三君子善于解纷,但于杯酒赋咏间,婉转开讽,而晋怒可平,卫难开解,甚矣诗之移人情也.”(《春秋诗话》卷一)《庄子》中有一则著名的“儒以诗礼发冢”的故事.故事虽系虚构,可也反映了诗礼可使一切行为变得文雅起来.在《左传》中看得很清楚,连骂人这样不文明的行为,也可以在诗礼的装饰之下,表现得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如襄公二十七年,在被劳孝舆称作“春秋一大风雅场”的“垂陇之会”中,郑国伯有骂他的主子不是好东西,襄公二十八年,叔孙骂庆封不如快点死去.可是这样恶劣的用意,他们却掩盖在诗声朗朗之中,文而有礼,仍不失风流本色.
从《左传》中我们看得很清楚,“诗礼风流”风靡于大小远近各国,连“饮食衣服不与华同”的戎狄,也加入了“诗礼风流”的行列.如《左襄公十四年传》记载:范宣子问罪于戎子驹子,戎子则赋诗为自己开脱.正如劳孝舆所云:“戎亦能赋诗,可知当时诗教入人之深”(《春秋诗话》
关于经学相关论文范文文献,与文学到经学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