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经学方面论文答辩,关于经学史概观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经学及汉学及义理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经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经学研究绵延不断,直至民国初年学校废除读经而告一段落.但梳理经学史的困难不应简单地归之于该学科漫长的历史,本文试图以新的视角,宏观考察经学史.确切地说,本文构建经学史的框架将借用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总的来说:将十三经比作半亩方塘,将汉学比作天光,将宋学比作云影,将清代顾炎武对汉学与宋学的融会比作共徘徊,将学者的怀疑精神比作经学发展的源头活水.拿掉这个比喻,本文要考察的是,面对古代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呈现过不同的学术风貌:汉学、宋学,以及清代顾炎武引导下汉学、宋学的交互式发展,主导这些潮流的就是学者的怀疑精神.
一、半亩方塘――十三经
十三经的完备大致有这样的经历.先秦只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秦灭之后,《乐》经亡佚西汉只有五经.东汉时,《礼》变为“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变为“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春秋左氏传》,三礼、三传加上未变的三经:《诗》《书》《易》,合在一起,通称“九经”,这在东汉得到了确立.唐后期又增加了《孝经》《论语》和《尔雅》,构成了十二经.到宋代,朱熹做集注,将《孟子》的地位提升至与《论语》并列,这样,原来的“十二经”,加上《孟子》之后,变成十三经.元、明、清三代,十三经一直维持不动,这是“十三经”编集的大致经过.清代阮元刻印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现代比较流行的本子.
这些儒家经典本身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价值传统,集结了古人的聪明智慧.而且,十三经是历代统治者大都重视的.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特设五经博士,作为儒士发迹的主要阶梯.唐代科举取士,有一科是明经科,侧重默写经文.明清的“八股取试”,更是如此.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很多人从幼学启蒙到白发苍苍,时时刻刻就以经书为伴,以求“学而优则仕”.经书被重视,传习和注释的就多了也就有人作训诂、讲义理,便逐渐
形成了经学.正是对经典的传注与理解的多样差别,在各代形成了不同的整体风貌,出现了汉学、宋学等.
二、天光――汉学
将汉学比作天光,而非云影,基于这样的考虑:所谓天光就是指阳光,云影则是阳光被云雾遮蔽所投射的影子;天光是先于云影的,包括时间和逻辑上的优先.具体说来,在时间上,汉学是先于宋学的;在逻辑上,汉学的积弊导致了经学的变古,由此产生了宋学.
本篇论文来源: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82156.html
汉初,简册笨重,布帛昂贵,对于文字凝炼的儒学经典,尚能形成书籍流传,但对那些给经文所做的长篇解释,就很难全部写在简帛上了.这些经说大多就依靠师生口耳相传来传递.如果学生在进一步传授时不守师法,那么一代大师的学术就可能无法继承.这是师法、家法形成的基本原因.
汉学的特点可从师法、家法进行考察.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师傅的解说,一字不能有出入.所谓家法,是指儒家经师们按照师门之法来解读和阐释儒经文本时,各自建立的学术传统.西汉立五经博士,分别传授弟子,后来五经博士又扩展为十四经博士,以至更多.例如,伏生的《尚书》学分裂为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家,高堂生的《礼》学分裂为大戴、小戴、庆普三家.五经都有分裂,这是家法的表现.进一步辨别师法与家法:西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师法重传授、明本源,家法重立法、争派别.即“先有师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汉初,自由探讨的风气盛行,学术争鸣不断.而统治者也有意利用师法在传承经典时的惯例,以维系政治思想的稳定.后来,严格的师法导致的是,“师之所传,弟子所授,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还有,家法派别已不屑于争鸣,固守封闭的门户之见,也很少关注社会现实.而且,对同一经典,不同门派的解释互相矛盾,这令有心从学的人难以适从,甚至阶级统治的核心思想在汉末已不再有统一的标准.另外,在研究方法上,一部经说解释起来,动辄数十万言甚至百余万言,表现出的是繁琐与支蔓,正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经学的论文范例 | 大学生适用: | 自考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52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 职称论文适用: |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到唐代,孔颖达等人在奉敕编撰《五经正义》时坚持“疏不破注”的原则,是对汉代经学的重新认同.但是,唐代的经学重建实际上以保持汉学原貌为基础,并未使学术特征产生实质性的转变.
三、云影――宋学
“既然汉唐注疏之学没有真正把握圣人之道,没有穷尽经旨,而且没有阻挡住佛、老等异质文化的进攻,证明在它的框架内难以使儒学的基本精神得到阐扬,难以使儒学重现生机.”因此,要给古老的儒学注入新的活力,必须进行变革,包括观念、方法、内容方面的重大变化.
观念上:宋人明确把义理作为治经学的目的,强调治经是为了明义理.二程认为:“圣人作经,本欲明道.今人若不先明义理,不可治经.”在批评汉唐诸儒的治经方法&
经学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方法上:程颐认为义理不仅存于书册之中,更在于书册之外.因为书册是前人所作,而义理则包括了当代生活的鲜活内容;要发明新儒学的义理,就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来解释经典.这种大胆创新的时代精神成为庆历以来学风转向的重要标志.
内容上:宋人推崇“四书”,以“四书”义理之学取代“六经”训诂之学作为经学的主体.这里考察四书系统的形成,尤其注意《孟子》一书地位的提升.
1、《孟子》从唐中期起,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大学》和《中庸》也受到重视.韩愈谋划儒家的“道统”,推崇孟子及《孟子》一书,重视并阐扬《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他的弟子李翱则推崇《中庸》,来阐发心性思想.李翱在《复性书》中,也多次引用《孟子》《大学》.可以说,韩、李开了重视“四书”的先河.
2、到了宋朝,二程明确以“四书”为对象,从中阐发义理,指出“四书”体现了圣人作经的本意,圣人之道就在“四书”里,倡导学者以研习这四书为主.程颐强调:“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
经学方面论文范文素材,与经学史概观相关论文答辩参考文献资料: